时间:2021/12/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

《艺术百家》

年第3期总第期

作者简介

董占军(—),男,汉,内蒙古赤峰人,东南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人民政府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设计艺术学,艺术教育学,艺术文献学。

摘要论文立足“学科”概念,阐述分析了“四部”学科体系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概念范畴,结合西方“科学”“学科”“美术”“艺术学”概念的传入演变发展历程,分析了学界对与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相关联的诸多问题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学科与专业目录中由“科”“一级学科艺术学”到“艺术学”学科门类的发展演变;分析了中国现代艺术学借助西方学科概念解读中国艺术现象、形成艺术学科的基本过程;结合新时代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任务,分析了现代艺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目标,认为应该努力构建中国艺术学学术体系、传播与话语体系、服务与应用体系,并全力服务于新时代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学科;中国艺术学;学科目录;新时代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ZD08)阶段性成果之一。

“学科”是外来概念,有“学术分类、教学科目”两种含义。“学术分类”或知识体系,英文为discipline,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应用等要素。学科可以指学科领域的总称,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可以指一门具体学科的分支,如文学、美学等;“教学科目”是指学校设置的人才培养体系,即学科专业设置,英文为subject,涉及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内外合作交流、条件保障等领域。前者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及其体系,后者是围绕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及其知识体系而在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的教学、科研体系及平台,如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及相关的学术与人才培养机制。这里涉及的“科学”“学科”概念是西方的学术概念,是“西学东渐”“中西交融”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学科体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今天中国的学科体系是采用西方学科的范畴和标准来衡量一切学术,采纳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统称自然科学、社会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西方体系,代替了中国传统以“六艺”为核心的经、史、子、集“四部”学科分类体系。

就艺术学学科而言,在中国传统“四部”体系中有明确的“艺术”概念,但“学科”体系比较复杂分散。“艺术学”“美学”“美术”等与现代学科体系相关的概念则是外来词汇,因而我们研究百年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问题,不可能回避中国传统艺术学学科概念及体系。

一、

基于现代“学科”概念的中国传统“艺术”与“四部”“学科”体系

中国传统的“学科”观念是通过文献整理分类来体现的。图书目录分类蕴含着丰富的学科分类思想,二者均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用和纲举目张的效果。西晋荀勖著《中经新簿》确定“甲、乙、丙、丁”四部,创文献“四分法”。东晋李充主编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将“乙、丙”两部内容互调,形成了“经、史、子、集”顺序。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将“四部”直接标为“经、史、子、集”之名,来代替“甲、乙、丙、丁”称号。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类,上承刘歆《七略》,即“成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下启《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分类法。《四库全书》汲取中国古籍四部分类法精髓,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培根(FrancisBacon,—)分类法比较,“经部”类似“神学”,“史部”类似“历史学”,“子部”类似“哲学”,“集部”类似“诗学”,但培根分类基于人类记忆、想象、理性等能力,突出强调自然科学知识及与实验、应用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近现代科学思想,而《四库全书》以尊“道”为出发点,“重道轻艺”,“经、史、子、集”中的自然科学与工艺被忽视。如果认为培根分类体现了近现代科学发展需要,那《四库全书》则是古典的,具有鲜明的儒家道统思想痕迹。但《四库全书》作为一部类书,其发展完善的“经、史、子、集”分类法,笔者认为,可以视为中国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

中国传统“艺术”一词由“艺”演变而来,如《论语》“游于艺”“求也艺”,《庄子》“说圣人耶,是相当于艺也”。这里“艺”指的是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技巧能力。《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知识分子必修的六种科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成帝纪》卷26:“顺帝永和元年(公元年),又诏(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李贤在给《后汉书·成帝纪》作注释时说:“中书,内中之书也。‘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这里的“艺术”与今天的“艺术”内涵有本质区别,“艺”乃“书、数、射、御”;“术”乃“方术”,包括“医方、卜筮”等,后来“艺术”还泛指各种技能,比今天的艺术概念宽泛得多。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有《术解》《巧艺》两篇,《术解》篇:“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音……”;《巧艺》篇对顾恺之的记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见《世说新语》中“艺”与“术”包括音乐和绘画等。《魏书》将“占候、医卜、堪舆”等与“篆、书、音、律”共同归入《艺人列传》。唐朝初年所编纂的前朝历史著作,“艺术”内容基本沿袭《魏书》。隋炀帝杨广撰《古今艺术图》十卷,“艺术”所指不止书画艺术,还包括音乐、舞蹈、游艺、园艺、杂技等。宋欧阳修等编撰《新唐书·艺文志》列“杂艺类”,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志》列“艺术类”的“艺术”是对《世说新语》“术解、巧艺”的继承和发展,接近今天的“艺术”概念。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将“艺术”泛化,文献分6个汇编32典。“艺术典”与“神异典”“禽虫典”“草木典”入“博物汇编”,含农、医、卜、星象、术数、堪舆,以及画、奕、商贾、佣工、优伶、娼妓等,内容十分庞杂。在“经济汇编”又含“乐律典”和“考工典”,“乐律典”含律吕、歌舞,以及各种乐器及制造;“考工典”含工匠、规矩、准绳、度量、权衡、城池、桥梁、宫室、器用、第宅、舟车等。“理学汇编”之“字学典”含字体、法帖、书法、书家、音韵方言,以及笔、墨、纸、砚等。《四库全书》在“子部”专列“艺术类”,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四类;“子部”杂家类也有一些绘画著作,或涉及绘画的相关文献;在集部总集、别集中分布着大量艺术文献。从文献看,归入“艺术”的内容非常庞杂,艺术的学科体系比较凌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中国学术思想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重视对学术的现代学科分类,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法,在晚清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时,逐渐被现代学科分类方法所取代”。

在现代学科分类思想影响下,西方文献分类概念、方法和体系也传入中国。年,康有为在介绍日本现代科学书籍时,编写了《日本书目志》,将西方“美术”概念引入到中国。该书将文献分为生理、理学、宗教、图史、政治、法律、农学、工业、商业、教育、文学、文字语言、美术、小说和兵书共十五类。黄宾虹、邓实在编《美术丛书》时,以“美术”取代“艺术”,但是所收文献范围与中国传统“艺术”基本一致,把书画、雕刻、摹印、瓷铜、玉石、文艺(词曲、传奇)、杂记,甚至于茶笺、鼻烟壶之类都收入其中。从现代“艺术”观念看,中国传统“艺术”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经、史、子、集”学科体系中分布比较广泛。但是从现代学科观念而言,中国传统的艺术文献很多都是从学科层面来探索艺术的学理问题,涉及艺术发生、艺术批评、艺术史、设计学等。有学者认为《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设计学著作,《历代名画记》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美术史著作。西方最早的美术史是16世纪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Vasari,—)所著《意大利艺苑名人传》,但也有人认为18世纪德国的温克尔曼(JohannJoachimWinckelmann,—)才是真正的西方艺术史之父,而《历代名画记》比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早年。

二、

西方“艺术学”概念传入与中国学界对艺术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古希腊“艺术(tekhne)”一词不同于今天所指,希腊人把可凭专门知识学会的都叫“艺术”,音乐、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现代学科概念中所指的“艺术”应是针对前一类而言,而不包括后者,古希腊人把艺术和技术看成是一体的。在西方学科体系中,艺术学是从美学之中分离出来的,起初艺术与美学曾被看作是一种从属关系,即美学包括了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从属于美学的,是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年德国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AlexanderGottliebBaumgarten,-)《美学》第一卷出版。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哲学的地位日益突出,呈现出一种“美学的艺术哲学化”趋势,这种转折是从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开始的,谢林(FriedrichWilhelmJosephSchelling,-)将其进一步发展并发表了《艺术哲学》,认为艺术远比自然界更直接地使人类理解自己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东西,美学逐渐将重点放在艺术的研究上。19世纪下半叶,艺术学从美学中分离。德国19世纪著名美术史家、艺术理论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Fiedler,—)被称为“艺术学之父”,最早明确地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与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完全不同”并对这种根本的区别进行了自己的理论阐释,认为艺术学科有独自的研究对象。艺术本质不在于美,而在于形象的构成。因而艺术与美不同,也就是艺术的学问也应与美学区别开来。费德勒发现了艺术学独立的关键,他极力主张对艺术隶属于美学提出质疑,提出创立一门关于艺术的独立学科,使之在艺术独自的领域内进行。德国艺术史家、社会学家格罗塞(E.Grosse,-)则着眼于哲学美学与艺术科学的研究方法区别,也主张把哲学美学与艺术科学分离开来,他认为哲学美学与思辨直接相联,不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和观察作为基础,而是以主观想象为基础,艺术科学与社会的经济形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他提倡采取社会学方法,用人类学、民族学、人种学等方法对艺术学和艺术史(特别是原始艺术)进行研究。西方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确立的标志是德国美学家德苏瓦尔(MaxDessoir,—)于年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力图划清美学与艺术学的学科界限。他指出美学研究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等,是一种纯粹的科学、规范的理论;艺术学则研究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其本质、价值、形式和分类等,是应用的科学和普通的技术。德苏瓦尔主张建立科学的、描述性的、客观的艺术科学。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流行,一些留学归国的学者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融合来自德国、日本、苏俄等国的艺术学理论及各种文艺思潮,开始入手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等一般艺术学概念。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翻译介绍西方的艺术思想,西方美学、艺术理论中的观点、术语、概念、方法成为中国艺术学的重要参照,“五四”运动以后,这种趋势达到高潮。宗白华为我国早期现代艺术学的传播和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至年撰写了《艺术学》和《艺术学(演讲)》讲稿,在《艺术学》开篇试图将艺术学与美学进行区分:“艺术学本为美学之一,不过,其方法和内容,美学有时不能代表之,故今年乃有艺术学独立之运动,代表者为德之MaxDessoir著有专书,名AesthetikundAllgemeineKunstwissenschaft,颇为著名。”在讲义中,宗白华还围绕艺术起源、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鉴赏、艺术系统和艺术功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朱光潜主张美学研究应结合艺术问题进行探讨,如《美学散步》一书中《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论文都注重从中国艺术实践中发掘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年由光华书局出版的张泽厚著《艺术学大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以“艺术学”命名的学术专著,该书系统探讨了艺术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等。从其内容而言,这是一部艺术理论著作,虽称“艺术学”,但并未对艺术学的学科框架进行构筑。他率先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种(此种意识形态是精神的,如宗教、哲学一样,同是精神的)”。马采是我国现代艺术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开拓者,年,他在《新建设》第9期上发表《艺术科学论》,主张建立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先后撰写了《从美学到一般艺术学》《艺术美的类型——艺术学》等文章,提出“艺术学”学科概念,并给出明确定义:“艺术学或一般艺术学,就是根据艺术学的特有的规律去研究一般艺术学的一门科学。它是由距今百年前德国艺术学者费德勒奠定了其作为一门特殊科学的基础,后来又由德苏瓦尔和乌提兹赋予其一个特殊科学的体系。”马采提出的艺术体系学为艺术学成为学科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理论依据,进而将艺术学与美学相互分离,明确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范畴和途径,构成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中国“艺术学”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出现,但宗白华、马采等的“艺术学”研究更像今天国家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范围。对艺术学科的系统思考和建立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体现在学术界及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到学科门类的升级。从学科建设而言,中国艺术学学科经历了从酝酿到最终形成,真正确立其学科地位的过程,开启了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张道一可谓中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奠基人。20世纪90年代,张道一先生先后发表了《应该建立艺术学》《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艺术学研究的经纬关系》《艺术学研究之经》等文章,对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定位进行了系统思考,提出“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属于有系统知识的人文学科。”他认为艺术学的学科框架应该“在艺术各个部门,即音乐、美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舞蹈等分别研究的基础上,须着手进行综合研究,探讨其共性,由个别上升到一般,使之进入人文科学”。在艺术学学科建设上,他认为应该逐渐形成艺术原理、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教育学、民间艺术学九个主干分支学科,并且在此基础上艺术学与多学科交叉,形成中国艺术思维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伦理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交叉的、边缘的新学科。“艺术学的人文学科归属,及其学科体系的建立完善,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里程碑。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学。”艺术学的人文学科定位,既有利于人文学科的建设,也有利于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年6月,张道一在东南大学创办我国第一个艺术学系,年在东南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招收第一届博士生1人,同时主编《艺术学研究》《美学与艺术学研究》丛刊、《艺术学研究》丛书,出版《西方美学与艺术学撷英》《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艺术与真理》和《未完成音乐美学》等著作。随着年艺术学门类的建立,中国艺术学硕士点、博士点纷纷设置。(表1)

三、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与中国艺术学从“科、目”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到自身学科门类的建立

“近代大学学科制度萌芽于上世纪初清末新政改革之后,诞生于民国前期,发展于民国中期。它历经了三个阶段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完成了近代化学科建设主要阵地的三次转移:一是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时期,在北京大学;二是五四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东南大学;三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在中央大学。”鸦片战争之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派在开工厂、修铁路、办矿业、练新军的同时,在文化教育方面,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兴办了一大批洋务学校,特别是清朝末年,新式学堂大量涌现,连同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开设美术与工艺教育。中国真正的第一所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院校是年在南京地区建立的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学堂创设了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并设音乐副科。图画手工科主科为图画和手工,图画科主要包括用器画、图案;手工科包括各种工艺美术。年的《钦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工艺教育的内容,年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图画、音乐等设置为“随意科目”(即选修课),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增加了“图画、手工和唱歌”等科目,同年公布了《专门学校令》和《大学令》,《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分“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科类。《大学令》规定大学分“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和工科”七大科类。年公布的《大学规程》将《大学令》具体化,在七大类基础上划分成了38个学科门类。(表2)

成立于年的京师大学堂分为经学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和商科等七科,年5月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分为文、理、法、工、农五科,“经科”归“文科”,“格致科”按照《大学令》改称“理科”,年7月增设商科,同年12月归并于法科。年3月蔡元培改革“科——门”制,改设“学系”,突破学科门类限制,打通文理分科,建立了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学科组织。年1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立,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5组,年秋改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设本科、师范科和选科,本科有理论作曲、钢琴、提琴、管乐、独唱五组。另外,创立于年的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曾在年并入北京大学,年11月改称艺术学院,设有国画、西画、实用美术、建筑、音乐、戏剧六个系。

为了切实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法令与规程,关于大学学科建设的有《大学组织法》(年7月)、《大学规程》(年8月)、《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年6月)、《学位授予法》(年4月)等。高等教育日益制度化和规范化,政治知识生产体制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各学院或者独立学院各科,得分若干学系。《大学规程》对于大学各学院及独立学院各科学系设置作了相对比较具体的规定。例如,规定“大学文学院或独立学院文科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音乐学及其他各学系”。20世纪30年代后,国民政府对大学科类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总的原则是积极发展理工科教育,适度压缩和限制文法教育,艺术类专业设置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我国最新学科规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10号),分总则、学科门类设置与调整、一级学科的设置与调整、二级学科的设置与调整、管理与职责、附则六章共18条。一级学科设置的条件:具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一般应有若干可归属的二级学科;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在构成本学科的领域或方向内,有一定数量的学位授予单位已开展了较长时间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社会对该学科人才有较稳定和一定规模的需求。

一级学科的调整每10年进行一次,上次集中调整一级学科是在年。美、英等国早已将“艺术学”提升为一级学科门类,与文学、工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并列设置。而在我国,由于受到历史上诸多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艺术学”长期列于文学学科门类之下,直到年始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表3)

年以前,中国的高等学校不设专业,但当时的系、科在专门领域的划分上与后来所用的“专业”类似。年,为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强工科类学科建设,国家编定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年9月,《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以及《高等学校理工农医各科研究生专业目录草案》的颁布,开启了我国专业与学科的分开发展的新时期。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改造工作的意见》,年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学科专业目录基本框架的初步形成。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分为三层,即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本科称为“专业类”)和二级学科(本科称为“专业”)三级。此后,学科目录先后经过年、年、年、年4次调整,学科门类也由10个增加到13个,一级学科由63个增加到个。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年修订)》,增加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到个。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两个一级学科,学科门类达14个,一级学科个。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二级学科是学位授予单位实施人才培养的参考依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施行了四个版本的学科专业目录:《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年公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年公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年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年公布)。

前三次的学科目录中,“艺术学”是隶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新修订《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以及将艺术中的各个不同类型分别进行专门性研究的人文学科的总称,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包括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等。”随着年艺术学学科地位正式确立,艺术学科发展被纳入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中国艺术学学科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年修订的学科目录中,“艺术学”从“文学”学科门类独立出来,成为与“哲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并列的第13个学科门类。其下属的8个二级学科整合调整为5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独立。一些学者针对艺术学升格门类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如王战军、张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校学科结构调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仲呈祥《还原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设置初衷》,曹意强《关于将艺术学科提升为独立门类的几点意见》,周星《艺术学从一级学科调整为门类的设置方案分析》,彭吉象《关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几点思考》,夏燕靖《新中国七十年艺术学理论发展进程述论》,彭锋《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历程与前瞻》,张法《中国艺术观念70年演进——对中国型艺术学的出现关联发展成就之反思》,杜卫《论艺术学理论学科与文学、美学学科的关系》等。

四、新时代基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确立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目标

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他强调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以跨界、创新为特点,满足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年,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旨在通过发展新兴学科以及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生态。结合中国艺术学发展历史和新时代学科建设发展需求,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应该把完善学科体系,建立基于中国文化的艺术学术评价体系、全球化语境的传播与交流体系和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体系作为主要任务。

(一)完善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

现代中国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是在学界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这两条路线上进行的,突出的标志是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年颁布)》中艺术学升级成为一级学科,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之中艺术学又一次上升到门类和下设5个一级学科。按照规定,一级学科下没有明确二级学科,但是在一级学科与专业目录的专业类名称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专业目录中的专业名称视为“二级学科”。基于这种考虑,年艺术学有27个专业,年达到了51个。

中国艺术学学科的体系完善应该解决以下主要问题:首先,一级学科中“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的一级学科独立建设问题,是否应该把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拓展为7个,即艺术史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音乐学、舞蹈学、戏剧学、影视学;第二,艺术学门类与其他门类的交叉学科设置问题,其中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设跟艺术学关系密切。新文科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坚守和传承,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设主要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无论是新文科,还是新工科,均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新需求的产生、新国情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借鉴新文科、新工科的建设经验,艺术学也要建设“新艺科”。在一些新兴学科,凸显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医+艺”形成健康管理等,“工+艺”产生的新媒体与设计哲学等。目前实行的学科专业目录,在二级学科(专业)的设置上,凸显了艺术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属性,除了探索艺术学与其他门类的交叉培养与学位授予之外,也可以利用新增加“交叉学科门类”探索艺术学的延伸问题,如年艺术学下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考虑到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否可以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置“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工艺美术学学科与设计学学科也需系统思考,在当前传统工艺振兴、传统文化传承、手艺扶贫等大环境下,工艺美术学、手艺学学科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

(二)建立基于中国文化的艺术学学术评价体系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马斯库恩(ThomasSamuelKuhn,—)提出了“学科范式理论”,他主张:一个成熟学科至少有一个学术范式,实际上通常在一个学科中有若干个相互竞争的范式,每个学术范式都有自己确定的理论体系和学科建制。在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界提出了建立“新艺科”“新设计学科”的构想和实践。随着艺术学学科的真正独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建立“中国艺术学”。年,张道一先生在《关于中国艺术学的建立问题》中强调建立中国艺术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中国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独特规律”。他指出“中国艺术学”的三层含义:“中国艺术学在字面上可作以下的解释,中国的艺术学;中国人所研究的艺术学;中国艺术之学。”他呼吁:“‘中国的艺术学’不但要建立起来,并且要进入世界之林。中国的艺术学应该是中国人研究的艺术学。”中国当下的艺术学界在吸收西方艺术理论资源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汲取中国古代文论和古典艺术理论研究中的精华,建立一套具有中国学术气派的概念、术语、范畴及理论、问题及研究方法,如何建立中国艺术学的独立框架和学术体系,将艺术学真正从以往的文艺学、美学、文化史学及各门类艺术史论研究中分离出来,并打通中国传统艺术学术与现代艺术研究之间的脉络与学术体系。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拓展和完善全球化语境的传播与交流体系

习近平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年11月3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把中国艺术在教育与文化传播之间的比较上被放在了突出位置。中国应该坚持用中国艺术学理论阐释中国艺术实践,用中国艺术实践升华中国艺术学理论,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新艺科”应当建构有中国底蕴的理论体系和话语方式,走中国风格的艺术实践之路,确立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推动艺术学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四)立足国家经济文化战略需求,构建中国艺术学应用体系

“新艺科”建设要实现理论突破、实践创新和全方位拓展,必须深化对艺术领域科技应用、产教融合、功能属性等的认识,需要发现新的研究对象,探索新的研究范式,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从战略层面看,艺术不仅要发挥服务公众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功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发挥其自身价值引领、辅助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作用。“新艺科”建设需要着眼于社会文化变迁,重视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助力文化自信的提升,建成文化强国。在新的文化发展规划之下,艺术还应当参与现实改造、辅助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如参加艺术教育扶贫、艺术乡村建设等行动,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繁荣艺术经济,从“软实力”走向“硬动能”。面对全球化格局和融合发展潮流,中国艺术学应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接产业转型需求,对接民生服务,更好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等提供新理念、新路径、新设计,不断增强学科自身影响力,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学要贴近社会发展潮流、紧跟业界发展趋势,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艺术成果转化,使学界与业界形成良性互动,为业界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和专业的社会服务,不断形成有价值的战略性咨询、有作用的应用性对策、有意义的实践性创新,从而引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可以预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服务“文化强国”“乡村振兴”“工业4.0”“互联网+”及“振兴传统工艺”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中,艺术学学科必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五、结语

审视上述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现代艺术学学科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及谱系流变,如同其他传统学科一样,无不折射出时代变迁发展的印记,凸显出转型时期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样态。在艺术学学科的现代化演进中,中国艺术学学科由坚守传统学科分类,到移植西方“艺术”分科观念,再到实现本土化的自我改造和重新建制,每一个时期既蕴含着对过去时代的吸纳,更彰显出对艺术学学科未来发展的深刻认识。同样,艺术学学科地位的变化,既反映了国家对“文化之根”的自觉反思与秉承,同时又透视出艺术学学科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新文科”理念的不断实践与推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需构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的“新艺科”,进而提升艺术学学科的创新能力与对外文化的话语表达能力。可以预见,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道路上将不可避免地布满荆棘,这需要学界同仁携手共进、共同磋商讨论,形成合力助推新时代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为适应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