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否会传染 http://pf.39.net/bdfyy/zjdy/151107/4722919.html 对于我来说,四大名著中哪一本书的复读率最多?那肯定非《西游记》莫属啦!但大部分人都没有读过原版西游记吧!最近我对原版《西游记》有几个有趣的发现,想分享给大家。 第一是原版《西游记》太太太太太少儿不宜了!在我们印象中《西游记》是老少咸宜、家喻户晓的一部名著,适合在一家人茶余饭后共同围坐在电视机旁,嗑着瓜子一起欣赏。可《西游记》原著被我发现竟然有一些血腥暴力的情节! 有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应该加上一句“童不看西游”(原著)因为在儿童眼中,有些片段看起一部地地道道的恐怖片,不信读下面这个片段:“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躧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人肉鲜煮鲜烹。若非美猴王如此英雄胆,第二个凡夫也进不得他门。”如果你晚上看到这个片段,会不会脊背发凉,头发直竖呢?难说晚上还会做起恶梦来! 再看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褪放纽扣儿,解开罗带结。酥胸白似银,玉体浑如雪。”少年儿童读起来肯定是不妥当的! 第二,原版《西游记》是用明代时候的白话文所写,因为年代久远,所以里面有很多俚语俗句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了。不过呢,我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有一些词普通话中已经不常用了,但是它们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用语中彻底消失! 比如,我曾在话剧《平凡的世界》里听到一个词“恁么”(那么),这是关中地区的方言,而在西游记中第四回中,“天王大惊失色道:‘这厮恁的神通,如何取胜?’”。 在云、贵、川本地会听到一些老奶奶称一些老爷爷为“老倌儿”,在西游记第五十一回,“当时四天师传奏灵霄,引见玉陛。行者朝上唱个大喏道:‘老官儿,累你累你!我老孙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一路凶多吉少,也不消说。’”。 还有云南方言“圪蚤”,西游记中第一回描写群猴洗澡时,“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 还有一个云南俚语“喠饭”,在西游记第四十七回,“不论米饭面饭,果品闲食,悟能只情一捞乱噇。”打我记事起,阿婆每次叫我吃饭都是用普通话温柔又亲切地说:“小棉袄,吃不吃啦?”对妈妈说话,就是用云南方言说:“你!咯喠饭啦!”。 有时我和阿婆一起回红河老家,听见大嬢嬢经常对弟弟说:“洗手要洗到手骨拐儿。”“孤拐”(原著里就是写的“孤”)在西游记出现过,虽然指的都是脚踝骨,但是在红河州的方言里指的是肘关节。 第三,孙悟空不是会七十二变吗?我发现每当孙悟空变成一个事物,吴承恩都会为这个事物写一个变身说明!最有趣的是,如果第一回和第二回孙悟空都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吴承恩写的变身说明就会不一样! 比如,第十六回是这样描写的:“口甜尾毒,腰细身轻。穿花度柳飞如箭,粘絮寻香似落星。小小微躯能负重,嚣嚣薄翅会乘风。却自椽棱下,钻出看分明。”第九十五回又是这样说的:“翅黄口甜尾利,随风飘舞癫狂。最能摘蕊与偷香,度柳穿花摇荡。幸苦几番淘染,飞来飞去空忙。酿成浓蜜自何尝,只好留存名状。”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这次我读《西游记》的发现就这么多了,也许下次打开这本著作,我能挖掘出更多宝藏哦! 卷妈: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潘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这种类型的文章卷卷一直写的不怎么好,好像她读了很多,但是没有精读,也没有琢磨,很多好书读是读了,不过只是“消遣”,没有“消化”。 所以,自从看到这份作业,我就开始“习惯性焦虑”,看见她读书,就忍不住要念一句:“注意记笔记啊,要写读后感啦!” 昨天,她突然有句感慨:“妈妈,我发现西游记有好多描写,其实小朋友不适合看的。”我灵光一闪,来了一组灵魂追问:“哪些描写?为什么儿童不宜?你是不是和以前读过的儿童版做的对比?再找找,还有哪些不同?”这么一追问,一思考,我们突然有了一个写读后感的方向。 文中找到了三个方向做探究,第一个“儿童不宜”和第三个“蜜蜂的描写”都是卷卷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总结,第二个“明代白话文和现代语言的共同点”,是卷卷自己发现的“虼蚤、老倌、孤拐”,我提供了“喠饭、恁”。 说实话,今天有点小激动,卷卷的这篇文章有点水平。希望她能像今天一样:翻烂书、看花眼、熬倒了妈妈、战胜了自己。 卷卷鸭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