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肤病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079.html “十三五”以来,六盘水“创文”目标矢志不渝,“创文”攻坚从未松懈,终于在年11月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几年的“创文”之路,让人民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福祉干净整洁的街道,绿草如茵的公园,日趋完善的设施,便利实惠的服务,文明礼让的行人,不断涌现的好人……如今,漫步六盘水大街小巷,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文明已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肌理,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具化为每个市民的行动。回望“十三五”,六盘水矢志不渝,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补齐短板”“内外兼修”,不断丰富创建内涵,夯实文明创建“细胞”,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 事在人为,天道酬勤。年,六盘水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为城市的华丽蝶变增添了文明的注脚,也让“中国凉都·六盘水”这座城市更具魅力。 上下一心凝聚创文合力“人民群众对文明环境的期望、对文明秩序的盼望、对文明风尚的渴望,是我们在文明创建路上勠力向前、攻坚克难的最大动力……”市委书记王忠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结大会上如是说。从年首次提出创建目标,到年、年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再到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对六盘水而言,“创文”攻坚战从未松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理念,建立“上下联动、全域创建”长效机制,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创建格局,将创建工作融入城市建设、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中,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街一巷抓起,从一行一业管起,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持高位统筹。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创文总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总指挥长。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专题会议等定期听取创文工作汇报,党政主要领导经常对文明城市创建做调研、听汇报、作部署,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将创文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会议的重要议题,对标测评体系要求和工作职责,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在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考核机制。市委市政府将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下发《创文工作问责办法》,建立完善“四不两直”问题督查机制和“三七闭环”跟踪问效机制,逐条对标对表测评指标体系,发现问题逐项整改落实,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落实创文责任。制定、印发《六盘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六盘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规划》《六盘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项提升行动方案》等数十个工作文件,将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落实,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形成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落实机制。 五年来,六盘水凝心聚力,自上而下,从城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从老人到幼童,都纷纷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中。 补齐短板夯实创文基础市政设施建设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硬指标、硬任务。五年来,全市上下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八规合一”“四域统筹”“三地同城化”等举措,高标准建设城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要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一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打造了“三线·记忆”文化创意小镇、诚信示范街区、红色商圈示范街区等一批特色景观带;建成了一批集母婴室、图书角、体检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驿站”;共享单车与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等交通工具互补,共同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推动智慧公交运营管理平台,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城市建设中,我市重点聚焦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城市道路和桥梁、城市绿化和亮化、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小康菜园”建设等民生实事,以高度的为民情怀,积极实践、探索改善市民生活环境路径。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近年来,六盘水建立“网格化、精细化、智慧化、法制化”四位一体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从看得见向看不见转变、从过得去向过得细转变、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使城市环境整洁靓丽,城市功能愈发完善,城市生活更为便捷,社会治安越来越好,公共服务更加优质,社会秩序更加优良。 我市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持续开展“道路交通、街道小区、诚信建设”等14个专项提升行动,对“市场管理、公共卫生、旅游文明和公共文化”等16个领域进行了专项攻坚,解决了一批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 年,我市出台了建市以来首部地方法规——《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年,公布了《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市民文明行为的决定》,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保驾护航。 整合城管、治安、交警等部门职责和数字化管理资源,建立智慧城市体验馆、安全云、旅游云、扶贫云等“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 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金融、通信等部门积极推进窗口单位标准化建设、快捷化办理、人性化服务和社会化监督,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开通“一件事联办”,将群众办成“一件事”涉及的多部门、多事项整合编制成个集成套餐办事指引。将32家部门(子项)项集中进驻社会事务综合“一窗分类受理”窗口。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今年网上可办率达%。依托智慧城管平台按时开通政府服务热线,积极探索“政务服务+邮政、+银行、+快递网点”合作模式。以“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为契机,在社会事务综合受理窗口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窗口设立了2个“全省通办”窗口。 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就业工作,不断提高低保水平,推进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内涵走进六盘水,城市道路两旁的宣传栏分外引人注目: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模范主题宣传、“我的中国梦”等内容,都用精致的造型和鲜明的文化符号传递出新时代新风尚新气象。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只有颜值与气质双提升,一座城市才显得更有内涵。为让崇德向善成为浸润凉都百姓心田的一泓清泉,成为催人奋进的道德标杆,近年来,我市持续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十送”志愿服务品牌,切实提升了城市“精气神”。截至目前,共涌现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6名、全省道德模范21名、中国好人29名、贵州好人名、凉都好人名。 余留芬、陶正学、蒋行远、朱德忠……这些榜样人物,如同一支支闪亮的火炬,向社会传递着道德的无穷力量,让真、善、美开出璀璨的文明之花,让凉都的美具体而生动、鲜活而有生命力。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好的村规民约,也会让一个村寨呈现新气象。全市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出台《六盘水市新时代村民文明公约》,建立健全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贤妻慈母孝女”等评选,综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个,文明乡镇48个,涌现“全国文明家庭”水城县陡箐镇周洪德家庭、全国“五好”医院龚翠萍家庭等先进典型。年,我市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年9月,中宣部将钟山区、盘州市纳入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文明生活”——垃圾分类不乱扔的行为正逐步融入凉都人的生活;“文明交通”——等待绿灯通行已成为凉都人文明交通的习惯,礼让行人不抢道,是凉都司机的自觉行为;“文明餐桌”——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共识;“文明旅游”——游客遵德守礼、文明出游,让文明旅游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文明,让人民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触手可及,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福祉。文明,是六盘水人民的执着追求,永无止境的幸福接力。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六盘水正持续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把这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装扮得更加靓丽。徐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 编辑屠琪 编审马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