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年水城区提出“中国凉都·生态水城”战略思路,随后正式出台了出台工作方案,着力打造“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六年来,全区始终坚持发展底线与生态底线“两线”一起守,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两山”一起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两化”一起抓,聚焦打造精美绿色农业体系、精致绿色生态体系、精彩绿色旅游体系、精洁绿色工业体系,积极探索建设“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融合发展新路径。年成功入列西部百强县,年森林覆盖率达63.55%、地区生产总值跃上亿元台阶、经济总量稳定在全省县域第一方阵中前5位。一、聚焦山地特色农业,打造精美绿色农业体系。按照“产业结构上是精致农业、产品生产上是精品农业、技术路线上是精准农业、设施装备上是精良农业、生态环境上是精美农业、经营主体上是精英农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具有水城山地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发展规模农业。聚焦“产业八要素”,认真落实“五个三”,围绕“山上山下、林上林下、种植养殖、加工营销”四个结合,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因地制宜发展山地特色产业万亩,全区有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12个,1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区1个,成功培育了猕猴桃、食用菌、桃花蛋鸡、温氏养猪、刺梨、茶叶、烤烟、精品水果等“八大亿元级”特色产业,桃花蛋鸡具备养殖规模达万羽,居全省前列,食用菌菌棒生产能力达3亿棒,成为贵州省食用菌主产区之一。二是发展品牌农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全面提升水城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猕猴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创建国家级农产品示范区4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6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有机产品认证7个,地理标志保护3个,“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44万亩,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等国字品牌,水城红心猕猴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优质果品大赛金奖,“水城春”富硒茶在全省第三届古树茶斗茶赛中获“茶王”称号,年红心猕猴桃基地入选“国家火炬产业基地”,水城入选全国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是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实施“农业+智慧云”,与中国农科院下属科研院所、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院士工作站及科研基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了猕猴桃、刺梨、茶叶、食用菌等4个产业科研所,建成特色产业产学研基地、种植资源圃、科技示范园、试验站、种子主培中心、产品研发中心等科研场所21个,建成集果园物联网、大数据、综合服务、经营服务等板块为一体的水城农业云平台,以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为基础的水城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年被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认定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四是发展观光农业。按照做强产业、做靓环境、做美形态、做足业态的思路,采取集中连片、种“试验田”、办示范点、建景观小品等方式,全力推进猕猴桃、刺梨、茶叶等产业做大做强,建成以米箩为中心的百里猕猴桃长廊11.2万亩,以花戛为中心的百里刺梨长廊40.28万亩,以龙场为中心的万亩茶园8.6万亩,形成了在产业带上追蜂捕蝶,在花果园里赏花品果,在产业园里体验农家风味,在林间小道享受田园乐趣的生态线和观光线。目前,产业带上有乡村农家乐餐馆余家,农家民宿65家,从业人员0余人,开发猕猴桃、刺梨、茶叶、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商品种。二、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精致绿色生态体系。认真落实“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和“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行动,加大生态建设、保护、修复力度,厚植绿色优势,推动生态变成产业,打造“生态经济圈”,引领“生态水城”实现绿色崛起。一是着力实施“蓝天”工程。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切实开展“建筑施工、交通工程、工业企业、砂石矿山、道路扬尘、露天焚烧、车辆治理、油烟治理”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各类扬尘的整治力度,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严厉打击废气超标排放行为。“十三五”以来,双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均在99%以上。二是着力实施“青山”工程。持续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复绿和景区景点绿化等工程,大力布局和发展绿色经济作物,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茶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55.94万亩,营造林.31万亩,实施植被恢复人工造林3.4万亩,森林管护面积.7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年的43.13%提高到年的63.55%,连续5年稳居全市第一,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区)”“贵州省森林城市”等荣誉。三是着力实施“碧水”工程。认真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源监测,持续开展煤矿矿井水治理,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药减控工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全区水污染源和污染面得到有效改善,“碧水”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三五”期间,争取各级环保专项资金.81万元,实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项目个。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垃圾清运系统,全区千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四是着力实施“净土”工程。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计划,加大对退化、污染、损毁农田的改良、修复力度,严格控制重金属、农药、固体废弃物等各类污染源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历史遗留铅锌冶炼废渣治理与生态修复等工作,为推动水城山城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投入项目资金1.6亿元,实施土地整治项目75个,项目建设规模8.54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62万亩,新增耕地.84亩。三、聚焦全域旅游发展,打造精彩绿色旅游体系。按照“无中生有、有中变优、优中变强”的思路,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做好水城区全域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全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一是着力提升硬实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景区景点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景区景点的硬实力,推进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旅游投资40亿元,实施“后旅发时代”项目个,成功打造浪漫野玉海、激情百车河、神秘北盘江“三大龙头”景区带动,海坪彝族文化园、米箩布依族文化园、陡箐苗族文化园、龙场白族文化园“四大骨干”景区支撑,32个多彩乡村农旅示范点相互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处处都是景区、处处都是景点的良好格局。年全区旅游接待游客.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99亿元,在年的基础上分别翻了两番。二是着力提升软实力。坚持以旅游挖掘文化资源、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彝族、布依族、白族、苗族等四大主体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成功打造“四大文化园”的基础上,创作了《支格阿鲁》《彝家情》《敬酒歌》《原生态彝族情歌》《撒麻舞》《铃铛舞》等少数民族大型舞台剧;海坪彝族火把节逐步成为响誉全省及至全国的文化品牌,水城“农民画”成功走出国门登上世界文化舞台。三是着力提升影响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力提升景区景点服务质量,采取制作宣传手册、利用网络平台、外地推介旅游活动、与全国知名媒体合作等传播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旅游品牌。坚持以节造势、以势兴旅,通过举办海坪国际鞭陀大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山地自行车赛、野玉海冰雪艺术节、全国滑雪锦标赛、布依“六月六”、百车河“端午水车节”、木城荷花艺术节、营盘“桃花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中国凉都·生态水城”这一旅游品牌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成功创建4A级景区2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野玉海景区成功拿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字招牌,水城先后荣获“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中国特色旅游区”“贵州十大春季旅游目的地和十大避暑目的地”等称号。四、聚焦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精洁绿色工业体系。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区新型工业化改革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生态手段和生态科技,推动全区工业经济实现生态化发展。一是立足煤炭产业,夯实工业基础。始终坚持煤炭产业在全区工业中的支柱地位,率先在全省推进煤矿智能化、机械化升级改造工程,区内29处生产矿井有19处实现机械化开采,23处实现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煤炭运营新机制,成立水城区能投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搭建能源工业发展平台,拓宽能源投融资渠道,打造“煤-电-材”产业链,推进能源经济转型升级。年全区煤炭调运量达万吨,实现历史最好水平。二是立足新兴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以水城经开区平台,着力打造以铝产业为统领、玄武岩产业为基础、新能源化工和新兴产业为辅的省级“千亿级经济开发区”示范样板。采取“1+3+N”的发展模式,全力引进铝产业关联企业33家,铝产业实现从一度倒闭、到政府接盘“二次创业”、再到实现集群发展的华丽转变,水城经开区铝产业园成为贵州省上游产能最小、但下游配套最完善、要素最齐全的铝产业集群基地,年产值达60.4亿元。玄武岩、锰锂新材料等产业异军突起,建成全国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在大连建设了“飞地经济”新材料产业园。三是立足优势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要求,坚持节约能源、资源循环、综合开发的原则,依托煤、电等优势资源,全力发展新型建材、煤层气开采、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井水回收利用等能源资源循环发展项目,形成了“煤-电-材”一体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格局。发耳园区依托发耳电厂和发耳煤业固体废弃物,引进企业5家,实施新型建材项目12个。“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58亿元,实施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66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