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爱心救助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7月流火。入夏进入汛期以来,黔川大地,连续大雨滂沱,泛滥成灾。谁也不曾预料到,白昼还有老百姓赶着羊上山吃草的绿坡,夜幕降临后,一场特大灾难突然降临。年7月23日21:20分许,伴随着巨大的山体轰鸣、大地颤栗,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突发山体滑坡,建于坡体上的居民房屋瞬间被泥土吞噬。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作为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技术支撑单位,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下称环境院)昼夜值守,严阵以待,闻警而出,雷厉风行。院领导与专家技术人员紧急出动,连夜冒雨从各方赶往水城,赶往地灾现场。充分发挥监测技术优势,为抢险救援撑起一把安全伞,确保救援部队与人员安全,由此展开了一场紧张有序且惊心动魄的生命大救援行动。 一 雨夜集结 配合救援 以人民为中心,百姓的生命大于天! 7月23日晚,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值班室当班的李阳春,接到灾情并紧急核实后,立即报告省自然资源厅及环境院领导。他的声音顺着夜雨传到各方,这个年轻人的嗓音焦急到几近变形:水城县鸡场镇发生大滑坡灾害了! 接到应急电话,省地灾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王瑞来不及带一件衣服,立马赶到应急中心。按照肖才忠副厅长指令,让李阳春马上与别人交换值班,立即赶去现场;让陆万良、邓卫卫把相关应急调查、监测仪器和装备装上指挥车即刻出发。同时安排地灾应急中心8名技术人员到值班室待命,其余留守中心的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待命。一切安排妥当后,已是23:00时,在肖才忠率领下,王瑞、李阳春冒雨从贵阳出发了,陆万良、邓卫卫驾驶应急指挥车及其设备紧随其后。 按照肖才忠指令,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省地灾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吕刚,率环境院地灾应急技术专家张家勇、裴永炜也同时从贵阳出发。一路因雨势过大,有时能见度几乎为零,他们不得不在服务区短暂停留,待雨势稍缓,又继续前行。 接到肖才忠指令的还有刘秀伟,他是省地灾应急中心技术负责人,此刻刚完成毕节黔西县和百里杜鹃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工作指导,赶往下一站的路上。按照指令,刘秀伟立即向大方县申请一台车,一路冒雨而进,于7月24日凌晨1:00多,紧急赶到了水城鸡场镇滑坡现场。 环境院六盘水分院院长曾庆禹,接到了环境院副院长王瑞及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的通知后,立刻与李金彪到办公室取设备,冒着大雨往灾区赶。到达鸡场镇滑坡现场后,马上与水城县自然资源局及地质队技术人员一道,开展应急调查。 至凌晨4点左右,吕刚、王瑞先后到达现场,与先行到达的六盘水与贵阳的技术人员汇合,查看滑坡情况,听取专家意见,研究监测、调查与救援保障方案。 雨夜深深,大地没有沉睡。连夜赶到鸡场镇的环境院技术人员,面对暴雨、断电等随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境况,没有人退缩,纷繁的脚步踏过泥淖,迎难而上,立即展开了应急救援初步调查工作。 7月24日凌晨,省自然资源厅现场指挥部成立,下设地质灾害事故调查组、地面排查组、监测预警组、航拍摄影组等。地灾监测预警专家组主要由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省地灾应急指导中心)技术专家为主体组成。环境院院长、研究员吕刚受命担任专家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技术专家们迅速编制应急处置工作方案,为抢险救灾提供安全技术支撑。 救灾专家组正在商谈下一步行动部署。 环境院党委委员、技术专家张家勇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冒着危险,到滑坡体后沿开展踏勘,对灾情和险情进行初步研判。专家组刘秀伟等连夜收集整理资料,就灾害现场周围交通位置、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及地层岩性组合等进行分析研判,并在滑坡体后沿和两侧展开监测,为在滑坡体下方开展救援的应急管理部门人员、消防武警官兵提供安全警戒、预警预报等技术支撑服务,并就疏散滑坡体附近住户群众向当地政府部门提供建议。 大雨一直下个不停,环境院的技术人员与救援队伍一样,一直忘我工作,争分夺秒与死神抢夺生命。凌晨3:00过,由于暴雨实在太大,为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省抢险救援现场指挥部命令,下方救援人员暂停现场搜救,环境院等与地质队等技术人员暂时离开危险边缘地带。 张家勇一身泥一身水下山来,接着与吕刚、王瑞一起参加肖才忠副厅长主持的地灾应急处置专家组工作研究。忙碌了近一个通宵的环境院勇士,在饥饿与寒冷中短暂休整,有的就蜷缩在汽车里,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躺在板凳上稍作休整。 二 技术监测 保障安全 远方的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山间还是雾霭弥漫。 常务副省长李再勇、副省长卢雍政在周文、肖才忠及吕刚等陪同下,先到滑坡体上缘查看滑坡情况,接着又到滑坡体下方堰塞湖旁查看,研讨人员施救与堰塞湖疏通方案。经过专家组勘查评估,认为划出的区域中有两个可以施救,在这两个区域施救是安全的。尽管从滑坡体淌下来的水一直咆哮着下泄。经过专家组吕刚、刘秀伟、裴永炜、李阳春等经过对现场数据的反复研究分析,向省救灾指挥部提出建议,分三个步骤开始应急救援处置:一是立刻上无人机观察、评估滑坡体;二是立刻调仪器监测,用最先进设备,并马上安排人手开始排湖;三是立刻安排技术人员上滑坡体安装裂缝仪,做好滑坡体监测。 为科学有效开展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工作,防止次生灾害造成二次伤害,以环境院为主体的专家组24小时值守,科学合理快速安排现场监测预警、周边区域的调查排查等工作,及时对各类调查、监测数据进行会商研判。紧急在滑坡体周边设置一体化裂缝监测仪、伸缩式滑坡裂缝报警仪;在滑坡体的敏感和重要部位布设观测点;在观测有利位置布设三维激光扫描仪、地基雷达和监测机器人等设备,构成多手段科学监测立体系统,对滑坡可能存在的不稳定残留体或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对滑坡的各区域初步进行稳定性分析研判,适时提出专家组建议,为省救灾指挥部现场安全搜救提供决策依据。在厅指挥部统一指挥领导下,与各工作组紧密高效配合,形成向指挥部定时信息报送和零报送制度,监测到特殊情况立即报送。专家组的建议,以书面报告形式向省救灾指挥部及时报送。 7月24日晨6:00,晨曦刚露,环境院牵头的全方位的监测布点工作开始了。他们一边收集卫星雷达监测数据,并进行系统分析整理,一边调集无人机对滑坡灾害体进行航拍;一边调用2台地基合成孔径干涉雷达形成对滑坡体全覆盖不间断的监测,一边紧急调运10套裂缝报警仪和4套自动化高精度裂缝监测仪,一边组织20余名技术人员对滑坡体设置人工监测点。一切为了救援队伍的安全。 环境院张家勇、曾庆禹、党杰、李金彪等,会同地质队、省有色勘查二总队等技术人员开始上山踏勘,选取监测点。他们手电引路,沿着滑坡边缘向上爬,一边是山体渗出的水流裹挟着泥土形成的泥石流不停的从滑坡体向下淌,一边是齐胸高的草丛。根本没有路,雨后林间湿滑,他们硬生生在草丛荆棘间踩出一条路来,一直到中午一点,才踏勘完毕,将整个滑坡区域走了第一圈,确定了安装人工与自动化监测点位置之后,才下得山来。大家下来匆匆吃了几口面条,赶紧到街上买来木桩、带上锤子、皮尺以及面包矿泉水等,又上山走第二圈,先安装5个人工监测点。人工监测点主要是对裂缝进行监测,在裂缝两边打下木桩,画上十字,然后用皮尺量,中点对中点,以毫米级测出位移。每个点派两个人值守,同时密切观察周边动静。等到他们完成一天的监测任务下山归来,已经是掌灯时分。一天跑两趟滑坡边沿,一会儿大雨,全身湿透;一会儿大太阳,衣服干了,析出了白盐。泥水浸泡的登山鞋,再也没有干爽过。 专家组踏勘队 随着天亮,航拍摄影组刘黔云、龚伟两人抓住晴雨间歇,用无人机第一时间获取滑坡点高清正射影像。因为晨雾很大,无人机航拍效果不理想,但专家组依旧根据几张较清晰的航拍图,确定了滑坡范围,对地灾点按照高危区、危险区、相对安全区等三个区进行划分,并圈出6个区块,1、2、3区域不能搜救,有发生二次灾害的危险,4、5区域边角可以尝试救援,但由于泥石流不断下滑,救援需谨慎,第6区域可挖,但位于堰塞湖旁,需要对堰塞湖进行排水。三个区的划分,为应急抢险队伍的安全,提供了地质技术保障。 24日17:00,救灾指挥部技术专家组研究决定,1-3号人工监测点由环境院及六盘水分院负责,4-5号人工监测点由地质队负责。专家组要求监测点每30分钟报送监测数据,主要是裂缝变化情况,异常时加密数据量测工作。至24日20:30分,鉴于雨势加大,指挥部专家组考虑到各监测小组安全,命令监测小组暂时撤离,白天再继续。 人工监测点设置完成后,25日开始设置自动化监测点。这需要设立在滑坡边缘的裂缝旁,通常地面排查人员要沿着滑坡体绕行一圈,寻找有裂缝但又不危险的地方。待选好4个自动化监测点的位置后,再由人下山将设备背上山。一个点所需设备约30公斤,共4个点的设备,由6个人背上去。 安装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如果监测到异常,就会自动报警到专家组刘秀伟、李阳春以及六盘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黎家良、水城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尹海沣这4人手机上。而人工监测点监测到的数据,每30分钟报送到“7·23特大灾害监测 参与指挥 提供支撑 以环境院为主体的技术专家组,在这次抢险救援行动中,直接参与了救援指挥,这是贵州地灾抢险救援史上还是第一次。省救灾指挥部配备了4台对讲机,其中两台在部队首长那里,1台在救援组挖掘机上,1台在专家组里,由李阳春负责掌握。 25日凌晨,自然资源部地灾防治首席专家殷跃平抵达地灾现场。天一亮,肖才忠、吕刚等就陪同殷跃平上山踏勘,察看现场及周边情况,细查灾情原因,为抢险救援提供指导。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专程从北京赶来,于25日晚抵达地灾现场。到滑坡面现场观察滑坡情况,召集厅领导、专家组开会,对省自然资源厅“5个马上”表示高度赞许,并强调要安全施救,科学施救,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通过连夜调运,4台自动监测仪(即便携式应急自动化裂缝计)25日一早到达滑坡现场,技术人员紧急安装,立即投入使用。至此,9个监测点全部到位。4台自动监测仪实现24小时无间断监测,5个人工监测点,白天进行监测,每半小时报一次数据到专家组。 张家勇说,自动化监测点是死的,通过对点来测量;而人工是活动,可以观察周边情况,灵活多方位掌握数据。我们做到人工、自动化监测数据相对比,实现监测双保险。 为有效监测地基边坡变化情况,厅专家组与部专家商议后,需调来一台地基雷达进行扫描,以配合测量机器加强坡面监测。而省厅唯一的一台地基雷达还在思南地灾现场。怎么办?周文厅长了解到思南那边已经监测完毕,便指令环境院马上联系调运。李程、姚先觉紧急从思南调集该雷达于次日晨到鸡场镇滑坡现场。环境院技术人员立即选定布设地进行安装,与消防队的另一台地基雷达相配合,对滑坡体监测实现全覆盖。 地基雷达主要由李程负责操作,三维激光扫描仪由邓卫卫负责操作,两台仪器对影响搜救的坡体进行区域24小时不间断监测,形成了12期监测报告。 鉴于滑坡现场整夜一直下雨,导致滑坡体上部及沿线松散堆积物与雨水共同作用,形成了泥石流,滑坡右侧冲沟几乎被泥石流堆积物全部填满。于是,25日上午10:00,专家组向省救灾指挥部提交第3号专家建议:慎重对待滑坡底部右侧的开挖搜救,加强泥石流观测与监测,确保搜救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现场救援的武警、消防、安能公司等,按照专家组建议,紧急撤离。 一直到25日22:00,经过1天的雷达、群策群防、自动化裂缝计等综合监测,除多次出现的小型泥石流可能影响坡底的搜救外,滑坡体目前未出现其它可能影响搜救安全的变形情况。专家组向省救灾指挥部提交第4号专家建议:利用滑坡体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利时机,加强搜救工作。现场抢险救援的官兵,又开始了彻夜救援行动。 连续几天,环境院与地质队、有色地勘二总队等专业技术人员,顶烈日冒暴雨,对滑坡体周边20余平方公里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地毯式排查,严防次生地灾发生。 专家组一直24小时严密监测,及时研判,对各类报警信息,分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出现橙色就是危险了,必须上报。通过对12小时的监测数据分析研判,专家组认为各监测点无明显变化。7月26日早上9:12分,专家组根据监测到的情况,向省救灾指挥部提交第5号专家建议:慎重对待滑坡底部右侧的开挖搜救,加强泥石流观测与监测,确保搜救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为争取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厅救灾指挥部全力加强对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特大山体滑坡应急救援:组织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省地矿局地质大队、省有色地勘二总队继续对滑坡外围2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再排查工作。新增1台全站仪扫描机器人对滑坡体中部进行远程监测,至当日18:30分,监测发现坡体变形幅度0.8-27mm,属微小变形。通过在山体顶部设置的5处人工监测点及自动化裂缝计,监测数据显示,顶部裂缝变形0-0.2mm,属微小变形。当日6:00-18:30,地基边坡扫描雷达对滑坡体区域监测显示,最大变形位于坡体右侧中上部,变形值为9.43mm。 从7月24号15:00至7月26号6:00累计最大变形量25.57mm。从而认定滑坡体目前未出现可能影响搜救安全的变形情况,专家组于7月26日11:00,向省救灾指挥部提交第6号专家建议书:建议利用滑坡体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有利时机,加强搜救工作。同时,在搜救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搜救区域周边环境安全,确保搜救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于是,在省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以消防救援队伍为主的全体救援人员抢抓救援“黄金72小时”,坚持分秒必争,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坚持生命至上,全力做好伤员救治;坚持科学施救,全力防止二次灾害。 到26日16:00,滑坡现场突降大雨,坡体顶部出现约10立方米的垮塌,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泥石流。经现场专家核实,坡体底部冲沟小型泥流发生频次较高,如有搜救作业工作,危险性较高。17:00,专家组向省救灾指挥部提交第7号专家建议书:综合人工监测、自动化裂缝计、全站仪及雷达扫描等数据显示,认定整个滑坡体目前稳定性较好,但应密切 坚守初心 事迹感人 7天的抢险救灾,9天的监测预报,贵州地环人坚守初心,忠诚担当,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环境院院长吕刚,作为专家组组长,在这次应急抢险救灾,率领以环境院为主体组成专家组团队,为抢险救灾提供及时有效的地质技术服务。23日晚赶到现场后,停电漆黑,情况不明。吕刚先听取了县自然资源局汇报,了解基本情况后,便身先士卒,带着环境院专家骨干到地灾周边踏勘观测,随后组织专家讨论天亮后的应急监测,调查排查隐患,会同地质队、有色地勘二总队一起进行。吕刚说,这次应急救援,环境院所有专家、技术人员都表现得非常优秀,整个队伍专业技术水平高,政治素养强,吃苦耐劳,奉献敬业,得到得到大家肯定与一致好评。其中有三个人,让我十分感动:刘秀伟作为首席专家,不怕吃苦,不忘初心,尽职尽责;李阳春坚持时间最长,为了完成工作,主动放弃了自己去省外深造学习的培训机会;张家勇总是冲在最前面,去最危险的地方选点监测,滑坡体单边走一趟2小时,而他每天都要巡查1-2次。 李阳春,80后小伙。多次参加地灾抢险救灾指挥行动,凭着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参与负责搜救的武警、消防、安能等协同联合指挥,实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