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历史背景

(一)三线建设时期六盘水市的形成历程

“三线”建设是指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在我国西南、西北腹地开展的一场以备战为目标的大规模建设运动。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落实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和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重要指示,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勘探、调查后,将煤炭资源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列为与攀枝花钢铁基地相配套的“三线”建设的重要煤炭基地。7月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规划会议”,会议确定建立六盘水煤炭基地。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在六枝成立了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六盘水“三线”建设全面启动。

根据三个矿区矿井的分布情况及方便矿区管理和职工生活,以适应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之需要。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组建六枝、水城、盘县三个矿区政府,主要任务是为煤炭生产建设提供后勤服务。六枝、水城、盘县三县还存在,仍分别隶属安顺、毕节、兴义地区。随着三线建设在境内的深入展开,为方便管理,年西南煤炭指挥部从六枝搬迁至水城县朝阳新村,并在其基础之上,成立“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统一领导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地区的党政工作。次年4月,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年起,境内工矿企业陆续建成投产,为适应六盘水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年12月国务院批准郎岱、水城、盘县3县与六枝、水城、盘县3特区合二为一,组建新的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仍归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企业则另建六枝、水城、盘县3个矿务局,归其所在地特区政府之领导。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下辖六枝、盘县、水城3个特区,六盘水市宣告成立。

(二)“三线”建设与六盘水市的形成路径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出于国家安全之考虑,于是党中央于年4月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决定把经济建设的重点移向三线地区。“三线”,是根据当时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区划的,东部为第一线,中部为第二线,西部为第三线。湖南、湖北西部及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称作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同年5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上毛主席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尤其是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为落实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和中央关于建设“三线”决定,6月煤炭工业部决定抓紧建设以六(六枝)盘(盘县)水(水城)为中心的煤炭基地,满足攀枝花钢铁基地的用煤需求。8月,“三线”建设委员会召开成都会议,决定在“三五”时期,在六盘水煤炭基地建16对新井,设计能力为万吨。为协调各行业的建设规模与建设速度,推动“三线”建设在六盘水地区的深入开展。西南三线建委于年7月,在盘县召开六盘水工业综合规划会议,初步确定“三五”时期,六盘水地区各行业兴建27个项目,并统一规划了六盘水以煤炭为主,钢铁、电力、建材化工、交通运输、邮电等部门的“三五”建设蓝图。此后,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煤炭开发为中心的涉及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工业的“三线”建设在六盘水境内全面铺开。通过十几年的规划建设,至年,国家在六盘水规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据统计,年六盘水矿区生产原煤万吨、水泥43万吨、发电量高达4.2亿度、钢铁产量25万吨,工业总产值逼近4个亿元,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8%。至此,六盘水煤炭基地基本建成,成为一座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包括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等工业在内的新兴工业城市

(三)“三线”建设时期六盘水市形成的有利因素

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的历史产物。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六盘水成为“三线建设”的“特区”,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极大地推动了六盘水市的形成和发展。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非常严峻,战争的乌云笼罩着中国的上空。南面,美国发动大规模侵越战争,威胁我西南国境;北面,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同时,因边境问题中印于年爆发了战争,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武装特务此时期不断渗入我东南沿海,妄图进行所谓的“颠覆活动”。日趋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人考虑有必要建立后方战略基地,做好准备以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受当时战争发生可能性估计过高的形势影响,年8月,总参谋部作战部在《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初步方案。同月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决定:首先要集中力量尽快建设好“三线”。

六盘水之所以会在“三线”建设时期形成,并发展为西部一座耀眼的工业城市,这得益于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地质勘探表明:境内已发现矿种30多种,重要有煤、铁、锌、大理石、石灰石、镒等,其中探明铁储量L3亿吨,硅石矿7.94亿吨,丰富的锌铁资源,曾使-年间,境内形成富集厂、平街厂、万福厂铅锌矿区集镇。即尤其是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享有“西南煤海”的美称,被誉为“江南煤都”。此后,国家开始视六盘水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乘着三线建设的东风,六盘水开始形成和崛起。

“三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是战备,立足于早打仗、打大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时对在建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考虑很少,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加强战备,这造成“三线”建设项目在布局选址上,不是以经济效益、交通便利为标准,而是片面强调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显然,处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独特的自然环境符合“三线建设”的工业布局在选址上的特殊要求,有利于备战。六盘水地处乌蒙山腹地,是云贵高原向黔中平原与广西丘陵过渡斜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最高点的韭菜坪(.3)与最低处的北盘江出口处(米)竟相差.6米,然而距离仅有公里。由于受北盘江及其珠江支流的强烈切割,区域内河谷深邃,“抬头望天天一线,俯首足下百丈渊”之地随处可见。这种沟壑纵横的地势,谷岭相间、熔岩众多的地形地貌,适合当时“三线”建设强调的“山、散、洞”三原则。如水城发电厂就是为加强战备而搞的“山、散、洞”典型的“三边工程”,厂区在一块长约半公里,宽仅有米的狭长平地上,群山环抱,东与西北山势陡峭,非常隐蔽。

二、发展情况

(一)三线建设开启了六盘水城市化进程

回顾六盘水建设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人才调配政策下,国家通过火车将一批批重要机械、大型设备和大量的建设者拉进六盘水。共有1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走进这个深山中的城镇来支援建设。从年到年,经过20年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六盘水相继建成六枝矿务局、水城矿务局、盘江矿务局、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六盘水煤矿机械制造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企业,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构建了以煤炭为主体,包括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制造工业在内的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从而为六盘水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线建设者铸就了六盘水城市化进程

三线建设铸就了六盘水地方经济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进程,虽说和领导决策、国际大环境密切相关,但这里不能不提及六盘水三线建设者的伟大功勋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三线建设是备战的需要,选址必须利于备战,必须坚持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这就决定了三线建设各个战场在客观条件上的艰巨性。当年奋斗在六盘水的三线建设者,普遍经受了吃、住、行等生活条件上的严酷考验,以朴素的信念、乐观的精神奋斗在大山里,奉献了终身。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们承载着时代使命感,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来到六盘水这座山高谷深、坡陡路险、交通闭塞的小城市支援建设,却很少听到有人抱怨生活艰苦,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处境,这可从当年的标语、口号、歌词窥见一斑。

如:“干打垒安下老娘亲,建设三线建设我的家。”“干打垒”这个词对现在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60年代中期,为了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备战备荒、节约能源和资金的号召,就地取用大块石头作主料,再以碎石块加上石灰浆粘接修建起来的简易住房就是“干打垒”,它是艰苦创业的现实书写,三线建设就是靠这种干打垒精神完成的。又如,六枝矿区六十五工程处职工在山洞壁上写下“身居山洞观世界,脚踏群山争先锋”的标语,这些标语展现的不仅是创业者的艰辛和不易,而且也展现了创业者崇高的精神境界。最让人感慨的是这样一句口号:“为人民兵工奉献青春,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是三线人一生的精神写照。

三线建设者建设起了六盘水这座新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使六盘水从封闭的农业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开放的工业城市,铸就了六盘水城市化进程的繁荣。

(三)三线建设推进六盘水城市文明进程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而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能力的一次大调度,经济布局的一次大调整,在对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内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同样,三线建设不仅催生了六盘水这座工业城市,同时也推动六盘水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进步。在三线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大批优秀的人才进入了六盘水,他们分别是科技、管理、文学、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六盘水留下了具有历史、文化、技术、教育等社会价值的精神财富。

首先是普通话的普及度。在20世纪60年代,六盘水地广人稀,在三线建设中,外来移民大大影响了六盘水本地方言,甚至取代了原有方言成为新的本地方言。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水城水泥厂、水城发电厂等三线建设者大多来自沈阳、哈尔滨、北京、上海、青岛、淄博、马鞍山、南昌等,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一通话。而来自其他地方如上海、湖南等的建设者,虽然方言比较重,但为了交流的方便,都讲带有方音的普通话,这样一来在六盘水地方讲普通话的人数较多,大大地普及了普通话。现在的六盘水,只有在老城、场坝等地,还能听到一点本地土音。

其次,三线建设除了重点组建生产设施之外,还建有一整套生活保障体系,如医院、托儿所、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等等。当年的六盘水市无论是医疗水平还是文化教育都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甚至带动地方医疗卫生及教育的发展。如现医院、医院仍在服务于地方。而如今的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就是原水矿一中,其历史可以溯到年3月组建的水城矿务局职工子弟学校,其于年9月正式更名为市第一实验中学,目前是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唯一省级示范性高中。现在的六盘水市第五中学,原是水钢高中,是一所企业高中。以水钢人“自强、开放、创新、追求”的拼搏精神严谨治学,从严治校,成为全省企业学校的排头兵。以上个例说明了三线建设带动了六盘水医疗、教育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六盘水城市文明程度。

再次,三线建设造就了一批本土的文艺创作者。作品有讲三线迁移的,讲创业的,讲生活的,其中不乏理性的反思;其表现形式有诗歌、小说、回忆录、电影剧本等,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三线建设的兴起和深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六盘水开始出现了作家作者群落和与之相应的文学作品。年六盘水地区文化局出版了《乌蒙新歌》诗歌集、小说散文集(内部),年六枝文化馆编辑出版了诗集《战旗飘飘》(内部),年六盘水地区文化局编辑出版了新民歌《金笛曲》、诗集《飞瀑》(内部)等,尤其是近几年何维江创作的电影剧本《三线儿女》极具代表性,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此外,党和国家领导的关心提升了六盘水城市知名度。三线建设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六盘水。年11月,邓小平视察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时指出,六盘水煤矿基地建设很重要,改变了“北煤南运”的局面。邓小平在视察贵昆铁路施工现场时,亲笔为六盘水的“关寨站”题名。90年代,宋平、邹家华、谷牧在视察六盘水时都曾挥毫留下“江南煤都”、“金三角下的一颗明珠”、“开发六盘水,振兴大西南”等题词。党和国家领导的关心,不仅极大鼓舞了民众士气,扩大了六盘水城市知名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六盘水的文化内涵。

三、后续发展

今天,“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工业化奠基时代也已渐渐远去。随着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国家战略方针的转变,三线军工企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现代化进程中遗留了诸如钻山太深、布局分散、无产品方向、生产无法维持,甚至原厂无法生存等问题,这给当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个经营机制的转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六盘水作为三线建设时期新建的城市面临着同样严峻的现实,在这里,有必要审视三线建设与六盘水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三线”建设奋斗创业的历史文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它是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当前,六盘水面临着转型,转型的本身是再次创业,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六盘水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走到全省的前列,三线建设的历史实践说明,最终,还是要弘扬三线精神。

一组图片带你找回曾经的记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