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201105/8367839.html 32岁,他担任初级中学校长。 7年校长,他唯一一次请假——且是病假;7年校长,他开拓创新,连续举办了7届洋芋节。 他曾连续21天中午,坚持召开班级管理反馈会。高考前50天,他开启了“5+2”“白+黑”工作模式,不曾休息过一天…… 他率先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改革,不再按惯有的“论资排辈”发放绩效工资,而是将奖励性绩效工资进行考核分配。他的个人津贴,也作为绩效考核金发放…… “教育就是要不断改革创新,我不甘于墨守成规。”他说。他就是六盘水第二十三中学校长助理蔡阳。 “如果二十三中每一个人都像蔡阳一样工作,二十三中的发展将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常有老师和校领导这样评价他。 善抓管理:因地制宜率先垂范 年8月,蔡阳到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工作,担任该校第一届高一年级管理中心主任。 此时,刚创建的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在艰难中起步。面对这一境况,如何管理、教育好学生?如何带出一批好的年级主任、班主任,为学校的发展积累人才?“如果这两方面工作做不好,谈教育教学质量是空中楼阁。”蔡阳思考。 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蔡阳是有丰富经验的。他说:“抓学生管理,要有正确的育人观,要包容、爱护学生,建立学生规范的操行,建立反馈教育模式。”譬如,发现名学生中有一人违纪,在第二天的课间操集会上,老师用生动、形象、客观的语言点评,以此教育、启发学生,从而达到以点击面的教育目的。 蔡阳刚到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工作,正值该校第一届新生入学,连续21天中午,他坚持召开班级管理反馈会,及时引导班主任对班级出现的问题作出合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尽快适应班级管理,也让班主任尽快胜任班级管理工作。 老师要以身作则,才能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才能带好学生。蔡阳不是纸上谈兵之人。年冬季的一天,蔡阳作为嘉宾老师受邀参加学生活动,天气特别寒冷,他陪同学生坐到最后。“老师就得做学生的榜样,要让学生心悦诚服。” 蔡阳坚持每天敦促学生早读、每天巡查学生晚自习、每天巡查学生就餐纪律。 年高考前50天,蔡阳开启了“5+2”“白+黑”工作模式,不曾休息过一天,每天晚自习后,还要巡查学校一遍,确保学生安全后才回家。 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通过带好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提升了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年,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第一届学生参加高考,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大大超过了预定指标。预定一本二本上线数为50人,实际上线数为人,翻了近三番。 短短5年的时间,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已经崛起,已有学生考入北京大学。目前,该校正在申报省级示范性高中。 以身作则:从自身小事做起 年,蔡阳从六盘水师专物理教育专业毕业,分配到水城县陡箐乡陡箐中学工作。 7年之后的年,是国家“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的关键之年。“两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蔡阳被抽调到陡箐乡“两基办”工作。 年初,蔡阳被借用到陡箐乡党政办工作。大约一年半后,蔡阳调任董地乡董地中学校长,一干就是7年。 7年校长,对于蔡阳来说,是以身作则的7年,是身先士卒的7年,是探索思考的7年;7年校长,蔡阳有太多的不容易,用他的话说,“压力比较大,需要学习的太多。” 蔡阳担任董地中学校长时才32岁。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机遇与挑战并存。蔡阳以身作则,高标准要求自己,奋发进取,用实际行动带领老师们学习进步。鉴此,他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 蔡阳当时住在六盘水市旧城区场坝。每天清晨6点左右,赶到茶叶林中巴车站,乘坐水城到纳雍的第一班中巴车。车外,泥巴路上黄烟滚滚;车内,油味熏鼻,颠簸起伏。即便如此,作为校长的他,每天几乎是第一个到学校的人,也几乎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人。 蔡阳赶到学校后,首先是到教师办公室(当时董地中学只有一个教师办公室,有29名教师)查看,然后到校门口迎接学生。冬天的早晨,蔡阳到办公室后,还要先生碳火、抬煤灰。 蔡阳之所以到校门口迎接学生,旨在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同时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关爱;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减少学生随意旷课、逃学的现象,为控辍保学起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当时,农村的教育教学管理,控辍保学是老大难问题。 董地中学举行交流观摩课,老师们来听蔡阳的课。蔡阳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有一次,董地乡人民政府安排董地中学(教师)到文阁村农户家“调星”(电视机接受信号调整),蔡阳带领教师们,原计划5天完成的工作,他们两天就干完了。蔡阳给文阁村主任留下了良好印象,迄今,他们还是好朋友。 年轻的蔡阳一边工作,一边思考,一边学习,7年时间,他唯一一次请假——且是病假! 年秋季学期,蔡阳来到六盘水市第二十三中学后,依然保持他以身作则的作风,践行他率先垂范的品格。他常常在校园里弯腰捡起一张张碎纸片……“如果二十三中每一个人都像蔡阳一样工作,二十三中的发展将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常有老师和校领导这样评价他。 开拓创新:开启学生“一扇窗” 蔡阳也曾迷惑,作为初级中学校长,他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老师放在第一位? “我后来意识到,作为校长,我还是把老师放在第一位。”蔡阳说。其实,从蔡阳的行为中不难看出,学生和老师,他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工作中,蔡阳意识到,农村部分孩子有一个倾向,父母都比较袒护,导致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性。“农村孩子,一旦丢掉‘劳’这项生存最为本质的能力,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蔡阳说。 董地乡盛产洋芋,每年四五月份,洋芋花开时节,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鲜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到七八月份,乡场上随处都可见村民卖的又大又圆的洋芋,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借助当地这种特色的农产品资源,年9月,董地中学创造性地举办第一届洋芋节。“人勤地不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蔡阳说,“举办洋芋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 洋芋节的内容很丰富,以洋芋为食材的厨艺比赛;以洋芋为雕刻原材料,学生刻章比赛,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和能力;洋芋接力赛(以洋芋为接力棒);栽洋芋比赛;洋芋接龙跳绳比赛——蔡阳说,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洋芋;还有洋芋怪的评比:学生从家里带洋芋到学校,评选出谁家的洋芋形状稀奇古怪,然后给予相应的奖励。 洋芋节举行两天,第一天以趣味体育为主,第二天以厨艺比赛为主,且达到节日高潮。“虽然只是一个学校的活动,但那时候真的像过节。”蔡阳感叹。 董地中学的洋芋节举办得有声有色,后来,相邻的钟山区老鹰山小河学校与董地中学联合举办,壮大了洋芋节的声势,带动了周边学校的参与,董地中学的学生也越来越阳光。 董地中学连续举办了7届洋芋节,直到蔡阳被调离。 学校是文化之源、文明之所,尤其在农村,学校的价值尤为显著和突出。董地中学洋芋节的成功举办,贯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传承了文明,传播了文化。 “洋芋节开启了学生的‘一扇窗’。”蔡阳说,董地中学洋芋节的成功举办,为他后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铺垫和理论基础。 锐意改革:动奶酪打破陈规 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进步,固步自封,将会坐以待毙。 蔡阳是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