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台消息: 这五年,六盘水发展循环经济、逐“绿”而行的步伐不断加快—— 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至年,我市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一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六盘水循环经济“大戏”走向更高远更广阔的舞台。 实施煤炭产业“四个一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年到年,六盘水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分别为45%、47%、60%、70%。至年,全市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了80%。 大数据、大健康、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崛起,产值达到了亿元。至年第一季度末,全市已启动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23个,总投资达80.6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推进资源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路。 向“循环”要“生机”,以“循环”促“转型”。吃了半个多世纪“煤饭”的六盘水,在转型发展的路途上求索前行。 循环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 以产业链为支撑,以“绿色”发展为理念,逐渐突破旧的发展模式,初步构建起三次产业大循环链条:“绿色种植--精深加工--全混饲料--生态化养殖--沼气--有机肥料--绿色种植”的循环农业产业链;“煤--电+等多产业集约复合的循环工业产业链;资源节约、环境共生、生态友好的循环型服务体系。 三次产业大循环链条的构建,为六盘水的“绿色”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动力,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纷涌而出,“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可持续”的目标正逐渐变成现实。 贵州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我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循环高效利用的积极典范,已由单一的发电企业发展成为集发电、煤焦化及化产品精细化加工、水泥建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建成了盘县“煤电化建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钟山区大湾镇山根脚社区,曾经的“煤老板”杨旭转变身份,投资建起了六盘水市群发农业科技公司,当上了“猪老板”。猪—沼—电—菜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农业循环经济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循环经济发展平台初步构建—— 高举循环经济发展大旗,以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目标,为“绿色”发展铺路搭桥。抓住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编制多个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大2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11个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五大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平台;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为循环经济构建激励机制平台。如今,红果经济开发区和钟山经济开发区获得了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称号,黔桂、路喜等获得了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基地)称号;建成水钢余热余压发电,黔桂炼焦副产品制苯加氢、发电及制LNG产品,新蓝天焦炉煤气汽车燃料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平台项目。 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遵循“资源有限、循环无限”的宗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一产方面,以“三变”改革为统领实施林下经济79.71万亩,建成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7家,饲料加工企业2家,大型沼气工程9处,小型沼气工程92处,沼气用户12万户。建成99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 二产方面,年,资源产出率提高到元/吨,工业固体废物提高到58.7%,万元GDP能耗降至1.58吨标煤。 三产及社会层面,全市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72.5%,公共交通中新能源比例达35.4%,城市新型墙体材料利用比例达90%。 聚指为拳、联动发力,一、二、三产的循环发展,成为六盘水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源,“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的闭合式循环初步构成,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从年的5.9:61.1:33调整到了年的9.2:50.2:40.2。煤电钢材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降到了81.5%,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