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年)的通知》(国中医药规财发〔〕14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年)的通知》(黔府办发〔〕4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40万亩,其中六枝特区5万亩,盘州市30万亩,水城县4.5万亩,钟山区0.5万亩。中药材产量26.47万吨,产值6.35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刺梨、黄精、龙胆草、矮杆银杏、灯盏花、生姜等近50个品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品种杂,单品种规模小;种植区域跟风,缺乏合理布局;专技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龙头企业少,发展后劲不足;品牌数量少、市场效应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销售渠道窄、种植模式单一。 二、发展目标 通过培育“10个中药材重点品种,10个中药材扶贫定制药园和扶贫车间、10个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中药材扶贫龙头企业、10个中药材扶贫示范基地”等“5个10工程”。到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种植面积达50万亩,种植业产值达20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万人脱贫;新增种苗繁育基地亩,培育六枝特区和盘州市为省中药材种植大县,六枝特区和盘州市各建成产地初加工基地1个;构建六盘水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现代化信息物流体系和质量追溯保障体系。 三、工作举措 (一)壮大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中药材品种。按照“一乡一品”或“几乡一品”的发展思路,推动大宗、道地药材基地因地制宜连片发展,重点发展刺梨、小黄姜、黄精、灯盏细辛、红豆杉、丹参、矮杆银杏、白芨、桔梗、龙胆草等10个主导品种,因地制宜发展其他特色品种。大力推动药食两用中药材产业化生产,支持刺梨、小黄姜、黄精、银杏、桔梗等药食两用产品和养生保健品开发,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二)引导一批扶贫定制药园和扶贫车间。瞄准省医院实际需求,加强与药企、中医院沟通对接,按照“四定”(即定品种、定规模、定标准、定价格)要求,引导10医院通过“三变”模式,在我市创建扶贫“定制药园”和设立“扶贫车间”,开展订单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等,同时吸纳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推进六枝特区北部库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特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红豆杉产业示范园区等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一批中药材产业集聚区。 (三)培育壮大一批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中药材博览会、推介会等重大节会。支持学术研讨、信息交流、产品展示和商贸洽谈等活动,提高本地中药材产品的推广使用率,不断提升我市道地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世界古银杏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品牌宣传力度,扶持六盘水苦荞米、六盘水苦荞茶、六枝龙胆草、盘县刺梨果脯、妥乐白果、水城小黄姜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钟山区灯盏花、水城县黄精、盘州市头花蓼、六枝矮杆银杏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力争全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0个以上。通过质量认证、药品命名等方式,培育道地优质中药材。 (四)扶持一批中药材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扶持现有的水城县姜业公司、六枝特区道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省六枝特区宏奇制药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宜枝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六盘水三特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中药材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兼并重组和招大引强,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领军企业。重点扶持六盘水亿茂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为省级中药材种植扶贫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盘州市普古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江天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水城县黔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成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培育市级以上中药材产业扶贫龙头企业10家以上。 (五)创建一批中药材种植扶贫示范基地。选择一批产业基础条件好,农户种植中药材积极性高的贫困乡镇,引进经营主体通过“三变”模式,积极打造六枝特区关寨镇的龙胆草、月亮河乡的桔梗、牛场乡的矮杆银杏;盘州市普古乡的丹参、盘关镇的刺梨、保田镇的小黄姜;水城县玉舍镇的红豆杉、新街乡的黄精、米箩镇的白芨;钟山区汪家寨镇的灯盏花等10个集品种品牌化、基地规模化、技术规范化、市场保障化示范基地,白芨示范基地面积不低于亩,其他9个品种示范基地面积不低于亩,带动全市中药材种植标准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市政府分管扶贫的领导为召集人,扶贫、科技、经济和信息、农业、林业、市场监督管理、卫生计生、商务粮食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市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在市扶贫局,市扶贫局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项目管理、督查指导、政策措施等。各县(市、特区、区)要比照成立相对应机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进辖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市、县两级将适时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主抓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地方将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形成的存量资产和新增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具备条件的按“三变”模式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集中投入到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将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中药材产业。推行中药材保险试点,降低药农种植风险与市场风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维护药农利益。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中药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项目合作、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三)加大资金扶持。国家、省因素分配到县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各县(市、特区、区)要重点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持贫困农户通过“三变”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积极争取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用于中药材产业,确保年不低于7个亿的基金扶持,落实到具体项目中。积极整合交通运输、水利、供电等部门的资金,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基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中要重点扶持中药材产业,主要用于品牌培育、中药材加工厂、销售体系建设的奖励扶持。充分发挥金融信贷资金参与的作用,鼓励贫困农户利用“特惠贷”资金发展中药材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发展中药材产业。 (四)加强技术指导。建立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对基层农技人员和中药材产业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增加专业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民间种植能手传帮带作用,建立药材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人才队伍,构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体系,确保每户中药材种植农户至少有1名成员掌握规范化种植技术。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作用,健全服务组织,为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提供服务。建立中药材产业市级专家指导组,开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重点发展品种的培育、选育、新产品研发的技术指导,提高我市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水平。加大与科研院所、中药材企业,以及大连市对口帮扶城市等建立对口协作机制,提高科技支撑力度。 (五)强化督促考核。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市、特区、区)政府要把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把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联席会议制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和通报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对有关部门和县(市、特区、区)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及时向市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报送中药产业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让中药材产业在助推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 附件:1.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脱贫攻坚年至年年度任务分配表 2.六盘水市中药材产业脱贫攻坚计划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如何治疗皮肤白癜风白癜风能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