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彝族原始宗教是至今还在彝族民间广泛传承着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原生态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它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它有些偏见,需要再认识。 一、反思:对彝族历史文化和原始宗教的再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对待原始宗教,往往重主流,轻个性;重内地,轻边疆;重文献,轻口碑;重汉文,轻民文;重名人,轻布衣;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审视,改变长期以来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少数民族“蛮夷”、“野蛮”、“落后”、“不开化”的偏见。正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总序》所述:“??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汉文文献所记载的历史大多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作记述有欠公允。经过长期的反复承传,这些文献的记述又往往被视为事实而得以播散。因此,就出现过一些不够客观和错误的认识和看法。”[1]以彝族为例,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历史悠久的民族,千百年来,彝族人民和西南各族人民一起在开发建设守卫西南边疆和近现代各项革命事业中都起过不可磨灭的作用。据年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万,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居第6位,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其中云南万(现为万)占彝族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主要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峨山、宁蒗、石林、南涧、漾濞、景东等6个彝族自治县和江城、巍山、寻甸、元江、新平、禄劝、普洱、景谷等8个与其它民族合称的自治县,在云南百余个县中,每县都有彝族分布,其中上万人的县不下80余个。四川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贵州主要分布六盘水市、毕节地区的威宁县等地。彝族支系繁多,自称他称约有百余个称谓,其中主要有诺苏、纳苏、聂苏、里泼、腊鲁、葛泼、撒尼、阿细、撒梅、阿哲等30余个自称。由于历史悠久,支系繁多,方言也多(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6大方言,25个土语,云南6大方言齐全),社会发展也不平衡,至解放前还保留各个社会形态,被称为活的社会发展史。 彝族同时是一个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有自己创制的成熟的文字,彝文起源尚无定论,但许多有力证据表明下限不应晚于汉代,秦汉时称为“夷经”,晋代称为“爨文”或“韪书”,明清称为“夷书”、“毕摩文”,它是成熟完整文字,可与汉文比美。先民、先哲们创造过卷帙浩繁的彝文经籍记载·19·原始巫术、彝族原始宗教、历史、地理、经济、哲学、天文、历算、民俗、伦理、文学、医药、农牧、语言、文字、译著等,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其中记录了珍贵的史料,关系到地方史、民族史。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有多万人口(据年普查)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兄弟民族。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学者少有不接触彝族的社会和历史的;研究彝族社会历史的学者少有不接触彝族的传统文化的。彝族人民在云南的历史上曾经演出过轰轰烈烈威武雄壮的活剧,我们不妨这样认为:离开了彝族,我们便无法讲述云南的历史;离开了彝族的文化,我们便无法讲述云南各族的文化。”[2] 我们承认差别,但不是绝对的,今日先进的民族、历史上不一定先进,今日后进的民族历史上不一定后进。二、彝族原始宗教的定位 彝族原始宗教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属原生态的本土本民族信仰的宗教,它以自创为主,并吸收其它宗教少部分内容,至今仍在彝区沿习传承的一种宗教形式,它有系统的宗教祭经———宗教色彩掩盖下的人文科学;有不同规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生动有趣、繁杂的宗教祭仪。祭仪的场地是祭坛:祭坛实际上是叙述家谱、先民迁徙史、创业史的史坛;是用五言古歌诗词献神灵的文坛;是祭丧舞、祭祀舞、喜庆舞、祭祀神鼓舞、花鼓舞、铜鼓舞与神灵共舞的舞坛;铃声伴奏下毕摩抑扬顿挫、用宗教腔调颂经的歌坛;是讲述生老病死、传承人生礼仪、伦理道德、尊老爱幼、传颂祖先业绩的人生论坛。彝族原生态宗教有主持祭仪的祭司(经师)毕摩———他们是民族文化创造者、传承者、保护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祭祀及宗教节日活动的不同场地,人与“神”交流对话的活动场所,彝族原生态宗教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折射。 三、彝族原始宗教的特点 1、信仰的功利性,祈求自然、祖先神灵的保护,以人为本,一切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重现实、轻来世。 2、彝族原始宗教的核心是祖先崇拜,不数典忘祖,重源流,追根溯源。由于祭祖时要点祖,所以彝族也是世界上最重视谱系的民族,滇川黔的谱牒一般都有80代以上。这里特别一提的是有一套至今完整系统的、有理论、有事例、复杂而典型的祭祖大典活态祭仪个案,其祭典之盛,耗资之大,时间之长,经书之多,参加人数之众,祭仪之繁,内涵之丰富,可称为世界祭祖之最。 3、彝族原始宗教的原始性在于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巫医不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彝族原始宗教发展缓慢,至今仍保留有殷商甲骨时代占卜遗风。彝族原始宗教仪式的神秘性,如咒怨、咒语、黑色巫术、毕摩和苏尼的特技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4、彝族原始宗教祭仪具有规范性、统一性,用各种神枝作象征代表各种神灵,用祭品祭牲表达对神灵虔诚敬献,既有高深莫测的神秘性,也有原始朴素的自然性。 5、彝族原始宗教祭经的丰富性、多样性、兼容性,实为宗教迷信掩盖下的人文科学。例如《指路经》,就是一部地理书、一部先民迁徙史;《献山神经》就是山川志,所有周围的名山大川名字都要提到;《叫魂经》也是祖先的迁徙之歌,如禄劝云龙彝人的《叫魂经》中提到“一声叫朗朗,九天外听到,二声音绵绵,七十老箐都听到(其魂),不论在远处的背机咪(地名待考),还是稍近的召罗莫(曲靖)都要回来,在更低古(昆明)要回来,在勒囊(富民),勒卡兹(富民大营)要回来,在老歹非说高(武定府)要回来,在老洪之拉基(禄劝范围),在撒麻以鲁勒乌冒(撒营盘,云龙团转)都要回来,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回来”,与其说是叫魂,不如说是该家支的迁徙路线;《献酒经》中讲到酒的来历,怎样制作,怎样发现,献酒和不献酒前后的对比,等于述说酿酒史。 6、彝族原始宗教的和谐性,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本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和谐,比较理性、比较温和始终贯穿“仁爱”、“和为贵”的思想。具有理论的系统性、丰富性,可以说它是彝人自己的“儒教”。具体表现在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善待家畜,如彝经中有《役牛解罪经》,在祭祖时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其意是为祖先灵魂解除生前因过度役使耕牛,虐待、毒打家养牛群,使牛暴死瘦死,或过多地宰杀牛,宰杀中不能使其速死,使其过久挣扎等所犯下的罪孽。另外不杀有仔的母牲。牛厩马厩要干,不能有水浸泡,免使牛马夜间休息不好而受罪。《彝文劝善经》劝诫·20·人们,挖沟时见有蚂蚁群,都要用棍子、竹子把它们引出来,因为昆虫、蚂蚁也有生命,不要伤害它,被称为烟盒舞之乡的云南新平杨武镇,至今保留有72调烟盒舞,第一套就是“撵蚂蚁调”,意即要在这里跳烟盒舞,先把蚂蚱等昆虫撵开,以免遭踩踏而死。可以这样说,一个能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