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网"   新华网:??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六盘水建市40周年,请李市长给我们介绍一下六盘水40年的发展情况。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非常高兴来到新华网,??与各位网友分享??改革开放40年来,同时也是建市40年来,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六盘水是贵州省的西大门,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有??四个县级行政区,分别是水城县、??盘州市、??六枝特区和钟山区,贵州省县级行政区的四种类型:??县、市、区、特区,在六盘水都有。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六盘水的历史,我想说:六盘水??和改革开放同岁。

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正式批复六盘水设立地级市。六盘水是贵州省最早的地级市之一,贵阳的车牌号是“贵A”,六盘水是“贵B”,仅次于贵阳,所以说六盘水是一座“老资格”的城市。六盘水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年,中央决定在六枝、盘县、水城三地开发富集的煤炭资源,把六盘水建设成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从那时起,六盘水作为一个行政单元、经济单元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到现在是54年时间。

??如果说用两句话来概括六盘水的历史,第一句是“半世纪拓荒创业”,第二句是“四十年改革奋进”。

“半世纪拓荒创业”,概括的是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光辉历史。年开始,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前前后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万大军,来到六盘水乌蒙山深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和当地的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在乌蒙山深处这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四十年改革奋进”,指的是六盘水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成立的一个地级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进新时代,??这是一座充满了改革激情和青春活力的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方方面面都有伟大的成绩。

积累三种财富奠定新时代前进基础

李刚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华网:在六盘水4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绩?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在这里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报告下丰硕成果。

  40年来,六盘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40年的时间,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之上,六盘水建市以后的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年GDP只有4个亿,在当时是来之不易的,到年六盘水GDP是亿元,年的GDP可突破亿元,年是年的倍;从群众收入来看,年城镇居民收入元、??农村居民收入78元,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分别是年的89倍和倍。

  当然,如果要继续列举的话,数据的单子会非常长,数据是比较枯燥的,??这里我想列举一下六盘水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在贵州工业史上创造的“第一”。从煤炭开采来看,??贵州省的第一个百万吨级煤矿、??贵州省的第一个瓦斯抽放站、??贵州省的第一个煤机厂,都产生在六盘水。从电力来看,??贵州省的第一个现代化电厂水城发电厂、??贵州省第一个百万千瓦装机电厂、??贵州省最大的万千瓦电厂,都产生在六盘水;贵州省第一个瓦斯发电装机在六盘水,??贵州省目前最大的光伏发电机组在六盘水。贵州省的第一段铁路,就是??贵昆铁路安顺到六枝这一段。贵州省的第一个化工厂、贵州省的第一个钢铁厂都产生在六盘水。

  经过40年的改革奋进,经过半世纪的拓荒创业,六盘水经济实力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六盘水以全省排名第八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省第四的经济总量,六盘水工业增加值规模在全省排第三,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在全省排第二。所以说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经过四十年的奋进,六盘水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40年来,六盘水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六盘水的城市精神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第一是听党指挥;??第二是创业奉献;??第三是开拓奋进;??第四是团结包容。??这四句话??组成的城市精神,有三大精神支柱:

  第一个精神支柱是“盘县会议”彰显的红色革命精神。??年3月底,红二、六军团在长征路上??转战到六盘水后,在盘县九间楼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体现了两种精神,一个是民族大义、革命大局。二是依靠群众、引领群众。

  第二个精神支柱是“三线”建设彰显的创业奉献精神。当年的十万大军在六盘水这片“不毛之地”上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建设起了现代化工业城市。体现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精神。??第一是听党指挥,服从大局。??党中央一声令下,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第二是战天斗地,不畏艰难。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吃住喝都有问题,但是就是在那种艰难的条件下,“三线”建设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第三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这么艰苦特殊的环境下,要想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需要很多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三线”建设者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使六盘水的工业顺利向前发展。第四是五湖四海,开放包容。建设者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来到六盘水后不分彼此,??团结协作,跟六盘水本地各族干部群众融为一体,携手奋斗,创造了丰功伟绩。第五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当时十万人来到六盘水,当年的“三线人”,加上他们的后代,现在在六盘水大概有50万人,相当于每6个六盘水人当中就有一个是“三线人”,所以这种“三线”精神应该说支撑了半个世纪六盘水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个精神支柱是“三变”改革彰显的创新争先精神。“三变”改革是六盘水结合本地实际,顺应农村改革发展大势,按照国家对农村改革方向的指引创造出来的改革,“三变”就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个改革解决了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问题。在全国引起很好反响,纷纷来六盘水观摩考察。

  40年来,六盘水形成了难得的生态财富。半个世纪前,六盘水的生态并不好,大家如果到水城古镇的“三线”博物馆去看,那里有很多那时的照片,从当时的照片来看,我们的生态环境是很糟糕的,??山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有一句话形容当时情况叫“濯濯童山”。尤为严重的是,在“三线”建设初期,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对六盘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年,六盘水森林覆盖率只有7.55%,历史最低水平,远低于全省最低时12.6%的平均水平。从大气来看,??年前后,六盘水中心城区??空气悬浮物含量是国家标准的4.4倍,一年的降雨中超过一半是酸雨。从水来看,六盘水只有接近30%的地表水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从物种来看,在80年代中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上世纪80年代在六盘水的地方史志中记载,在年左右还有的老虎、豹子、猿猴等野生动物,到80年代已看不到踪迹,??鸟类种类大幅减少,只有60种左右。

  在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从80年代开始,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支持下,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六盘水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森林覆盖率从年的7.55%提升到年的56.09%,提高了4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到了94%以上。地表水水质全部达标,四个国控出水断面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保护%合格。最难能可贵的是生物物种的恢复,现在在六盘水近1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经发现的动物物种有0多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的保护动物14种,鸟类恢复到种。

  ??半世纪的??拓荒创业,40年的改革奋进,为我们六盘水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积累了难得的生态财富。这三种财富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为六盘水进入新时代实现大踏步前进,奠定坚实基础。

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谋划七大新型产业板块

李刚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华网:谢谢李市长生动详实的介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六盘水发展的一幅美丽画卷。六盘水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煤炭在六盘水经济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请问六盘水在转型升级上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子?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我们一直说“江南缺煤,独富贵州”,贵州煤炭超过三分之一在六盘水,六盘水有“江南煤都”的美誉。六盘水煤炭资源的远景储量是亿吨,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储量大概在亿吨左右。??经过半个世纪的煤炭开采,也才??13亿吨左右,按目前的开采量,继续往下几辈子、几十辈子都不成问题。

  ??煤炭现在是六盘水的最大支柱产业,煤炭的产能在万吨左右,煤炭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0%。煤炭贡献的税收占六盘水税收总量1/4以上。煤炭工业一方面支撑了六盘水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贵州能源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生产的优质焦煤、焦炭,对周边的昆明、四川钢铁工业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依托煤炭产业,六盘水发展了三个重要的传统产业。第一个是电力产业。六盘水现有电力装机1万千瓦,最主要、比例最大的是火电装机,有万千瓦,这大概占到了贵州省火电装机的1/3左右。第二个是钢铁产业。六盘水是当时贵州省最早的钢铁生产基地,依托观音山的铁矿厂发展起来的钢铁产业,最鼎盛的时候钢铁产业规模达到了万吨,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要求,现在产能调整到万吨。第三个是建材产业。??主要是水泥,现有万吨产能。??煤炭、??电力、??钢铁和水泥是四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但是,这四大产业属重工业,如果六盘水下一步发展还单纯地依靠这四大产业,工业发展将碰到瓶颈,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按照国家关于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六盘水积极谋划转型发展,其中,工业转型发展分两条路来走:

  一条是传统的煤电钢材转型发展,要焕发新的生机。煤炭要推进集约化经营和智能化、机械化生产。西南地区第一条智能化的采煤工作面就在水城县的发耳煤矿,今年通过省验收复查,发挥了很大的效益。钢铁要调整铁生产线路,提高生产效率,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首钢水钢集团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达标排放。电力要按照现代化发展要求,发展耗能低、污染少的机组,比如贵州省最早的66万千瓦装机的火电机组就在六盘水。水泥要推进规模化发展和先进技术发展,现在走进水泥厂和原来已不是一个概念,以前到处是“烟尘飘飘”,现在进去是花香鸟语、绿树成荫、小草萋萋。

  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六盘水还在积极谋划工业结构调整,现在谋划了七大产业板块,即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旅游装备、农产品加工、物联网、现代物流。在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六盘水)从两个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原则:一方面就是三个“依”,即??依托资源、依据市场、依靠??科技,是我们选择产业的标准。从自身资源出发,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在科技上要“一步走在最前面”。比如,硫酸锰产业采取的“三项一步法”技术,目前在国内硫酸锰行业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效率高、污染少。另一方面就是七大产业实施大板块布局,不零星发展;实施链条发展,打通上下游;实施集群建设,集中在园区内建设,园区内产业是相关的、互补的。通过谋划七大板块,期望在5到10年时间内,产生一批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到那个时候六盘水工业将呈现另一番景象。

差异化??特色??化的农业转型发展之路

李刚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华网:一个城市的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工业上,还有农业和第三产业。请李市长介绍一下六盘水在农业方面是如何转型发展的。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六盘水是一座工业城市,农业发展条件客观上讲并不好。对六盘水的耕地土壤,我总结了四个字特点:“高、少、碎、瘦”。“高”是指海拔高。六盘水大部分国土面积海拔在??米到米,对农作物生长很不利,很多农作物在这样一个海拔区间生长不好。“少”是指耕地少。贵州省是95.2%的山地和丘陵,六盘水比例更大,山地占国土面积的97%。六盘水的耕地万亩,在这里面有97%是山地,其中将近一半耕地是25度以上耕地,能够利用的平整耕地非常少。??“碎”是指土地破碎。贵州省亩以上的坝子大概是??块,六盘水只有??63块,占比不到1/25,土地非常破碎。“瘦”是指喀斯特地形土层特别薄,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本来就贫瘠,还容易受到破坏,整个六盘水发展农业条件非常恶劣。

  在上个世纪以前,六盘水的农业主要是种植土豆、玉米,在贵州省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时,六盘水的粮食作物跟经济作物的比例为6:4,60%是粮食作物,40%是经济作物。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和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号召,六盘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改革,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就是“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更好”。按照这个思路,结合六盘水实际,培育了一些有规模、有特点的招牌农产品。

  比如猕猴桃。六盘水主要品种是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18.18万亩,主打“猕你红”一个品牌,“??一颗红心走天下,??万般猕意醉生活”是我们的广告词,吃过六盘水猕猴桃的都说好。为什么六盘水的猕猴桃品质口感这么好?实际上与六盘水自然环境有关。第一,海拔相对较高。猕猴桃容易得一种病叫“溃疡病”,在海拔高的地方得病率会小一点,我们通过摸索也找到了治疗“溃疡病”有效的方法。第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吃起来比较香甜。第三,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高。喀斯特地貌首先是钙含量比较高,六盘水猕猴桃钙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非常高,受到市场追捧,今年卖到俄罗斯多吨,加拿大也有几百吨,还走进了东南亚,整个猕猴桃产业呈现出非常好的势头。

  比如刺梨。贵州的朋友非常熟悉,从小吃这个长大,省外的同志不一定熟悉。刺梨我们称之为“凉都圣果”“维C之王”。刺梨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克中有2克是维生素C。以省级为单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贵州省的万亩;以地级市为单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六盘水的95万多亩,接近贵州省的一半;以县级为单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盘州市的54.41万亩。依托刺梨产业,结合刺梨维生素C含量、SOD含量高的特点,(六盘水)积极发展刺梨深加工,??除常见的饮料外,还在提取做维生素C、面膜、研发药物等。万亩刺梨的下游加工打通了,市场开拓做好了,将成为六盘水非常重要的产业。

  说到差异化和特色化还有茶叶产业。茶叶是贵州农业产业的一张名片,贵州省有万亩的种植面积,六盘水仅有30万亩左右。但六盘水茶叶是贵州省最独特的,??除了茶叶品质好外,还有两张“王牌”:第一张是“早”,春节前可出第一锅春茶,六盘水茶品牌统一叫“水城春”,广告词叫“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现在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了,销售非常好;第二张是“古”,有一大片年以上的茶树,年以上古茶树也有将近1万亩,“水城春”下面的一个品牌叫木城贡茶,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是贡茶。(六盘水)突出这两张“牌”在做茶叶营销,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六盘水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有很多品牌,目前最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人民小酒,一个是盘县火腿。

  第一个,人民小酒,品质非常好,它的技术总顾问是酿酒大师季克良先生,生产工艺得到了茅台集团大力支持,但是价格非常接地气,已经开发出售价30元和99元一瓶的酒,幸福版的人民小酒元一瓶,鲜红的包装,看着非常喜庆,人民小酒的广告叫“为幸福生活举杯”。第二句话是指,余留芬和岩博村老乡,??通过发展酿酒产业,造福了一方百姓。岩博酒业??直接解决就业人,??为岩博酒业种高粱的农民有??人左右,酒厂造出来的酒糟用到饲养业的大概有人左右,“一瓶酒”带动了人脱贫致富。现在人民小酒销售非常火爆,31个省区市,个城市都有人民小酒销售点,今年(预计)能够实现2亿元的销售成绩。

  第二个,盘县火腿,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并称“??中国三条腿”,以前每年4万吨产量,今年达到了10万吨。结合六盘水自己的火腿品质,与国外知名火腿企业进行合作,比如意大利的帕尔玛,帕尔玛火腿是世界知名火腿,我们在与帕尔玛火腿企业进行合作,已经建起了生产线,我们的广告叫“一条盘县火腿,走遍东西南北”,力争打造全世界最好的火腿。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盘水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三变”改革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结“三变”改革有四句话:第一句话是脱贫致富的黄金腰带。在以往农民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通过“三变”改革,把农民的土地、山地、林地、宅基地等(农民)所拥有的、能产生效益的资源捆绑在他身上,我们比喻为一根黄金腰带捆绑在身上,提高他进入市场的身价,为他带来收入。六盘水市所有贫困群众都参与了“三变”改革,以猕猴桃来说,通过参与猕猴桃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务工、产业效益分红,一户人家一年至少有一万块钱的收入,四口之家的人均收入是2元,再加上点其他收入,脱贫就不是问题。第二句话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经营,“三变”改革解决了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的问题,通过用土地入股合作社或企业,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六盘水的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第三句话是工商资本的下乡通道。现在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从中央到地方都号召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和农村资料结合,共同振兴农村经济,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三变”改革这个纽带和通道,与供销社进行股份合作,是非常有效、非常有促进作用的机制。第四句话是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一方面,“三变”改革把土地整合起来了,很多是跨村整合,对应成立联村党委,实现了村级党建统一管理,通过党建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现在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余留芬就是几个村的联村党委书记,娘娘山的陶正学也是八个村的联村党委书记。联村党委带动了联村老百姓的致富,村民收入超过1万元,远远地超过了六盘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联村党委不光是县内农村,县与县之间、市州与市州之间、省与省之间都可以联村,成为一个纽带。另一方面,乡村善治还有一个要求,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优先,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大家一起来遵守村规民约,共同建设和谐、友善、和睦的新农村。

尽天地人和美最是凉都四季天

李刚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华网:近年来六盘水的旅游业也是发展得风生水起,势头非常强劲,想请您给我们推荐一下六盘水的旅游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旅游业对六盘水来说是个新东西。今天的六盘水是贵州省旅游业的一匹“黑马”。??年,六盘水的旅游人次是万人,??年就达到了万,??年前三季度达到了万,随着??冬季旅游的启动,今年的旅游人次有把握达到万。

  六盘水的旅游为什么能这么火爆?因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有自己的独特性,??处处都是景,??四季皆可游,??随时可以来,来了不想走。六盘水还有四句话叫“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游客呢?我们总结了“凉都四美,天、地、人、和”。

  凉都“天”之美,在独特气候。体现在夏天和冬天。??夏天的六盘水叫“中国凉都”,夏天平均气温只有19.7℃,??年中国气象学授予六盘水“中国凉都”,对扩大六盘水的影响、宣传六盘水城市形象,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六盘水的“凉”成为六盘水夏季旅游最好的一张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今年夏天非常明显,我在城里满街都可以看到外地牌照的汽车在跑,包括水城河边上。水城河之前污染非常严重,水城河“臭气熏天”,年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花了近20亿进行整治,现在水城河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母亲河,也是老百姓每天晚上散步必去的地方。在夏天的水城河边上,可以听到讲广东话、四川话、重庆话的人。????冬天,??六盘水处在滇黔准静止锋之下,锋前是昆明,阳光灿烂,锋后是贵州,阴雨绵绵,准静止锋下的六盘水,白雪纷飞。(六盘水)根据冬天这种独特的自然气候,打造了地球上四个纬度最低的天然滑雪场,北纬26度以南只有六盘水有。四个滑雪场分别是钟山区梅花山滑雪场、水城县玉舍滑雪场、盘州市乌蒙滑雪场和云海乐原滑雪场。到滑雪场的人越来越多,冬季滑雪成为了我们的一张名片。六盘水每个县都有非常好的温泉,冬天到六盘水旅游,白天山上去滑雪,在雪上驰骋,累了就泡泡温泉,安抚疲惫的身体。晚上来到水城河边的??水城古镇,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小吃,喝一口??醇厚绵长的人民小酒,??来一片??晶莹透亮的盘县火腿,??吃一块火辣喷香的水城烙锅,??您的身体和灵魂在六盘水都得到了妥妥的安顿。

  凉都“地”之美,在景色宜人。??乌蒙山磅礴雄奇,??北盘江千回百转,??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六盘水的梦幻神奇,??我们的??峡谷、河流、峰丛、森林、洞穴、瀑布,??处处是景。六盘水盘州市的保基乡白雨洞,洞底距离地面有多米;贵州省最高的地方在钟山区的??韭菜坪,海拔??.6米,是贵州屋脊。乌蒙大草原海拔在米以上,??近??几十万亩的高山草原,称为“百里乌蒙千仞壁,一地锦绣万树花”,草原的边上是悬崖峭壁,中间莽莽苍苍,风吹草低见牛羊,到春天几万亩的高山矮杜鹃竞相开放,就像一张姹紫嫣红的地毯。水城县的野玉海,是野鸡坪、玉舍、海坪三个部分组成的4A级景区。特别是来到野鸡坪的悬崖酒店,远看残阳如血、苍山如海,??中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桥就是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高米。住在野玉海的悬崖酒店悬在半空的玻璃房间,共天地呼吸,融宇宙一体。

  凉都“人”之美,在别样风情。六盘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0万年前,盘县大洞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在??3年发掘出来,当时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六盘水)留存的春秋遗址规模非常罕见,“??春秋牂牁地,秦汉夜郎国”,??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牂牁江就在六盘水的六枝,现在是52平方公里的水面,已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六盘水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很有特点,盘州市的双凤古城,保留了明朝时期大面积的古建筑,“小城幽径独徘徊”,到小城里面走一走,可以领略到多年前西南重镇的风格;六盘水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彝族,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云贵川乃至全国的彝族同胞,共同到野玉海的海坪彝族小镇过火把节,??几十万人彻夜狂欢。

  凉都“和”之美,在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6.09%,山是“一脉??青山”,水是“一池碧水”,城是“一座绿城”,六盘水的城市是“一地芳草满城绿,楼映青山四时春”,整个生态环境非常好,凉爽的天气和清爽的空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霞客公元年(明崇祯十一年)在贵州待了50余天,??其中??四月二十九??到五月初九,??总共11天就待在六盘水。??他走访了名山大川,吃了本地的特产,对六盘水的风土人情给予了高度评价。来六盘水旅游的话,我有四句话送给游客:赏尽天地人和美,最是凉都四季天。但效霞客乌蒙行,阅尽锦绣在人间。马上就是冬季旅游高峰期了,邀请全国的朋友来体验一下南国冰雪城的风味,深度体验一下六盘水的冬之美。

 

交通‘瓶颈’为‘坚实支撑’

李刚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华网:通过您的介绍,网友对来六盘水旅游应该是非常向往了。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就是交通,离不开交通的支撑。那么近几年六盘水的交通发展有哪些变化呢?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交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基础。六盘水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从“三线”建设开始,在六盘水周边布局了贵昆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等,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的铁路货运中心。但是客运比较麻烦,??年以前,从贵阳到??六盘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长坐汽车要将近一天;从水城到盘县,十年前要走9个小时,??非常困难。当时交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西部大开发以后,(六盘水)把交通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铁公机”??三驾马车一起跑。在原有铁路基础上,现在??已建成沪昆高铁,盘州站是沪昆高铁非常重要的节点,现在每天一万人的吞吐量,安顺到六盘水中心城区的六安??高铁即将开通,届时六盘水将会成为全国少有的县县通高铁的城市。公路方面,六盘水现在高速公路??公里,今年年底可以达到公里。还有五条高速公路计划纳入《贵州省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实施方案》,年修通以后,六盘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公里。(??届时)贵州省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是5.7公里,六盘水可以达到8公里。机场方面,现已建成月照机场,开通15个城市航线,去年38万人次吞吐量,今年超过40万不成问题。盘州市正在建设新机场。到时候,六盘水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去哪儿去哪儿。交通体系健全完善后,对下步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李刚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

  新华网:一个地方的发展,相信他的城市面貌是很重要的一个窗口,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六盘水市容市貌的变化。请李市长再围绕这个话题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我们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成果。现在六盘水中心城区建设面积已经超过8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5万人左右,城市道路达到公里,城市绿化率??33.77%。

  五年前与今天到六盘水,对六盘水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今天是一座干净、透亮、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六盘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获得贵州省“园林城市”称号。现在,六盘水已有市民享受到了冬天温暖如春的感受。去年(六盘水)集中供暖是万平方米,今年是万平方米,准备用5到10年的时间,在整个中心城区,从新区开始,慢慢向老区延伸,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集中供暖的好处。

  六盘水市还有另外两个县市:盘州市和六枝特区。盘州市是全国的百强县(市),西部十强县(市)。六枝特区现在也建得越来越美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在(六盘水)想方设法推进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进入城市生活变为市民。六盘水市城镇化率目前是50.63%,超过了50%。随着六盘水城镇化的推进,一方面六盘水的现代化水平会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城市对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会越来越强,对农村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强。

  进入新时代,六盘水迎来了新的机遇,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希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下,我们将从六盘水实际出发,围绕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主题,??千方百计、齐心协力把六盘水打造成一个“高富美”城市,即百姓富、生态美的??高颜值、??高气质、??高品质的新型现代化山地城市。到那时,六盘水的老百姓会更加幸福,六盘水对外地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会更大。??欢迎全国的网友多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