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在年首届多彩贵州文博会上,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中)在六盘水展区巡馆。

  江弢   从年年初至今,六盘水日报社的每一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人事改革,包括贵州磅礴传媒集团以及所属乌蒙新报等单位均全面完成了新一轮不同岗位的竞聘上岗,涉及员工达人。近一年来,“改革”二字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其产生的冲击波至今还在持续,“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新的工作岗位上,更体现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上,这种深层次的变革让我们提振精神,信心百倍。”一位工作人员发出感慨。   像这样牵动人心的改革,只是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从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特别是6年六盘水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州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市、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制度。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务求实效的要求和既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改革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文化领域的各项改革工作。目前,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呈现出全面铺开、积极推进的良好局面,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翻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工作的成绩单,一项项令人振奋的改革发展成果映入眼帘:   ——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市、县(特区、区)两级所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于年全面完成改革工作;市县(特区、区)两级新华书店和两家影院放映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组建了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文化行政管理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   ——新闻媒体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六盘水日报传媒集团,实现了深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得到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年组建了贵州磅礴传媒集团,目前,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框架初步确立;打破地域观念,实行跨区域合作,将《凉都晚报》更名为《乌蒙新报》。   ——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截至年底,全市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市级文化产业单位个(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社团和企业),共有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员为88人。近年来,尽管全市GDP增速均在14%左右,但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市GDP增长幅度,年、年平均增速为35.22%。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稳妥推动改革:六盘水“自学成才”   中央、省一直强调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年7月,市委书记李再勇在听取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要“将文化做成产业,将产业做成文化”,到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和占GDP比重6至7%的目标;刚刚闭幕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把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强调要加快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回眸六盘水市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可以追溯到3年,当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六盘水虽不在试点城市之列,却走出了一条“自学成才”的发展之路,其突破口便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和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   本着“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目前,我市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了改革,越来越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六盘水市快速而稳健的改革步子,引起全省乃至部分省市的   最能体现集聚效应的是在六盘水市新闻传媒领域的改革。从年12月13日起,凉都市民欣喜地发现,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六盘水新闻联播》全新改版,不仅增加了年轻主持人的新面孔,内容更是囊括了新闻报道、评论、现场连线等多种形式。从六盘水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这一档节目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广电传媒的改革正在迅速推进。   不仅仅是广电系统,有着传统优势地位的六盘水日报传媒集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更是绽放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报刊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受到新媒体的不断挑战,另一方面固有的体制机制及部分资源配置的重复制约着生产力的提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如何推动报业高效运行?六盘水日报传媒集团启动两个“轮子”:一是着眼于资源整合;二是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明确一个方向: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全力打造区域强势媒体——乌蒙新报。目前,新升级的贵州磅礴传媒集团及所属各媒体的体制机构框架和管理运行机制已经确立。集团的各项工作已经在全新的体制机制下运行,改革所带来的活力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在办报网刊方面,乌蒙新报、中国六盘水网、《凉都印象》等集团所属媒体正在重新确立各报网刊的读者市场和内容定位,实行差异化办报网刊,努力突出各自特色,报纸的阅读率和社会影响力大大提升;在经营方面,按照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的要求,集团发行和印务的整合也正在加快推进,整合后的集团发行公司、印务公司不仅实力大大增强,而且将通过优化组合,发挥“1+1>2”的效应,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广告经营方面,整合后的集团在广告经营上,发挥集团优势,实行新的经营策略,加大策划力度,集团的广告经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启动新的增长点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年3月,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一手抓文化事业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坚持“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在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稳健的发展势头。   产业主体培育快速,文化产值大幅提升。各县(特区、区)普遍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盘县立足实际“种”文化,初步构建起以“旅游、民俗、休闲、饮食、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龙头文化企业方面,贵州磅礴传媒集团、市旅游文化投资公司成功组建并步入运营正轨;在“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方面,六枝特区新窑镇竹编工艺加工基地、平关“灵巧女”手工编织协会、猴儿关农民画创作基地、马坝苗族刺绣、蜡画(染)基地、大爱文化影视、威视传媒、夜郎风、红桥科技文化企业孵化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陶正学、邓少芬等一批本地矿业老板成功转型文化旅游产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浪潮正在兴起。有了一批批新建的产业主体,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实现渐进式大幅提升。据统计,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8.25亿元,比上年增加近5亿元,占全市GDP的2.71%,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在全省保持第三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开始显现。近年来,六盘水立足于“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品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打造中国首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胜地,逐步实现了从“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初步闯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年,六盘水市纳入全省个旅游景区建设工程的牂牁江、野玉海、百车河、妥乐古银杏、乌蒙大草原、韭菜坪、哒啦仙谷6个景区建设步伐加快,资金投入有序落实,年度计划投资13.32亿元,截至11月底完成投资.22万元。   文旅融合发展业已日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初步形成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年,全市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同比增长47.45%。据省旅游局评估数据显示,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57.27亿元,同比增长29.1%,收入增幅列全省第一。   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广播电视产业蓬勃发展。加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5项、省级非遗名录27项,公布84项市级非遗名录,1名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名传承人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公布市级传承人名单69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将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了“文化惠民”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迅猛。建立了市场主导、政府监督、企业自主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六盘水题材的影视剧多元化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地下的天空》、《山村风云》、《黎歌》等作品斩获多个国际电影大奖,被纽约电影博物馆等收藏,贵州西骏辉煌文化传媒公司拍摄的《诺苏之鹰》,于年成功上映;广播剧《飞扬的青春》获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提升文艺创作生产力,完成了纪录片《大三线》拍摄,积极筹拍4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三线》,《北盘江》、《铁血子弟兵》,百部农村电影题材电影《三变》和商业片《69》等影视剧,创作的2部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文化氛围愈发向好,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在“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的推动下,各县(特区、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如“山水六枝”、“盘州春韵”、“圆梦水城”、“文化钟山”等。在这些品牌活动的支撑下,文化正在有序进入校园、企业、社区、机关、农村。目前,全市各类群众性文化团体逐年增多,市、县、乡、村各级基本建有老年文艺合唱团、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少数民族歌舞队和各类文艺宣传队,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从业人员和人才队伍数量不断壮大。截至年底,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直接从业人员88人,比年增加了人,年均增速7.74%。无论是文化产业单位数,还是从业人员数量等都在快速增长;文化人才崭露头角。我市文艺创作日益活跃,整体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有的甚至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比如,画家方坤,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民间剪纸传承人陈文洪,获全国“十大金剪”称号;六枝特区落别布依唢呐队代表伍荣林,荣获全国“吹歌大王”称号;还有书法家樊武、吴勇,彝族歌手段胜高等。在众多文艺人才的熏陶影响下,我市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加大,文化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近30亿元,为“十一五”的10倍。市县各级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大剧院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盘县相继建成了近两万平方米的县文化总馆及分馆、图书馆总馆及分馆、红果体育馆等。各县(特区、区)积极谋划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六枝特区正在推进的欢乐谷文化园项目、盘县正在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城市综合体、水城县初具规模的以朵影视文化城逐步建成、钟山区正在开工的中国农耕文化历史(凉都国学馆)博览园,红桥新区正在建设花鸟文化市场等,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正在布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完善。   继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之后,农家书屋工程和农村地面数字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也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22.5万农户可收看本地新闻电视节目;农村电影“”工程每年在涉农区市县放映电影1.2万余场,保障了大部分农民群众看电影的文化需求。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全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十三五”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有全市万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六盘水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文化产业发展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稿件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